极目新闻记者刘迅
摄影记者王永胜
通讯员李爽
120急救人员,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清晨或深夜里,烈日或暴雨下,每天生死时速,与生命赛跑。
在武汉市急救中心一干就是14年的王科,在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同时,总愿意多留一份耐心和温暖给患者。同事们都说,他在抢救时会多问多关心,会关注患者后续的治疗情况,也会上门为老人解决问题。这背后,是急救人的医者情怀。他说,自己爱着急救工作,每挽救一个人,都有满满的成就感。
不负所托,争分夺秒挽救患者生命
一秒钟,只是眨眼的一瞬间;对于120急救人员来说,每一秒都关乎生死。
2023年5月,武汉一女子突然呼吸、心跳骤停,求助人情绪几近崩溃。接到电话后,王科不敢大意,火速带上药箱、氧气瓶、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按压泵、心电图机、除颤仪等急救装备上车,立即和同事一起直奔现场。
“救救我老婆,我喊不醒了!”电话那头,求助人声音慌乱,大口喘着粗气。此时,患者已经处于呼吸、心跳骤停的危险状况,但王科和同事还在急奔赶赴现场的路上,调度员担心患者会错过急救黄金时间,一边安慰一边“保持通话”,指导家属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王科赶到现场,他立马冲上前,跪地“接力”按压。
王科的同事、急救护士说:“当时所有人的心都揪着,为了抢救生命,他每一次拼尽全力地按压,我们看了都很感动。”
终于,在持续按压2分钟后,患者有了脉搏,王科赶紧小心护送她上了救护车。“患者还处于危险状态,即使高流量吸氧,氧饱和度还是很差。”一路上,王科紧盯生命指征,在危急状况下,果断用了药先稳住病情,为后续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好在,整个转运过程很顺利,仅数分钟就将患者转至医院急诊科,院内抢救立马启动,王科揪着的心这才松了下来。由于一路上搬运设备、转运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几个人出医院时才发现大家手上、胳膊上勒红了一大片,贴身衣服也已汗湿了。
当天的急救工作结束,王科放心不下,绕道来到医院急诊科,关心患者的后续情况,听说人很快清醒,还能开口说话,王科打心眼里高兴。“从心跳骤停,到人被救过来,这是守护生命的意义。”王科说,这是一个团队急救无缝衔接创造的生命奇迹。
“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对于一线急救人员来说,面对生命的托付,我们无所畏惧,唯有竭尽全力。”王科说,每天都奔跑在路上,最忙时有一次“白加黑”连轴转,24小时接诊21位患者,“每当把病人从生死边缘救回来,我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真正感受到急救工作的重要意义。”
多份耐心,从细节中揪出更多急救关键
“每一次的院前急救,急救医生都面临着诸多未知状况,只有练就更强技能,在危急关头才能沉着应对、果断救治。如果在发现蛛丝马迹时再多份耐心、细心,或许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市民。”王科感慨,从业14年,他一直在琢磨如何更好地搞好急救工作,守护市民。
时间回溯到2021年,有位市民因为头晕难受,拨打120求助。王科和同事赶到居民楼楼下时,正好遇见了该男子,他自己步行下了6楼,一见到120急救人员,便催着赶紧送他去医院。
“您别动,我们先检查看看。”王科快步上前扶住该男子,并送他上了救护车。细心的王科观察发现,该男子走路时晃晃悠悠,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很像喝醉了酒,但和平时转诊的醉酒市民不同的,他身上完全没有酒味儿,这让王科心里犯了嘀咕。
王科一边监测生命体征,一边追问情况:“家里还有人吗,也有不舒服吗?”男子直摇头,言语不清。王科放心不下,帮他掏出手机,快速翻出家人的电话拨打。男子的大女儿接听了电话,说自己和妹妹正在家,也是头晕难受。王科快速排除食物中毒等原因后,高度怀疑是一氧化碳中毒。
“不行,我得上去看看!”王科按流程上报后,将男子交给同事照顾,并叮嘱他在急救车上持续吸氧后,快速冲上了6楼,此时两个孩子和一个老人在家。老人说,她刚回家听说两个孩子在家洗澡,没一会大的说头晕,小的也吐了。环顾四周见窗户紧闭,王科立马意识到很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赶紧打开窗户通风,并一手抱着小的,一手扶着大的,一起上了救护车后开始大流量吸氧,并第一时间送到了医院。
三天后,王科还打电话到医院询问救治情况。万幸发现得很及时,一家三口经过高压氧舱的治疗顺利康复,尤其是两个孩子,没有留下后遗症。一家人对王科和同车的120急救人员十分感激,连连道谢。
“面对患者多些细心和耐心,或许能发现更多挽救生命的蛛丝马迹。”王科感慨,当时如果见到报警人,若只是按照流程送医,也不会多救了两个孩子的生命。这背后,是急救人对生命的承诺。
灵活处置,以最小代价为患者解决难题
在120转运的一些患者中,可能病情并不紧急,但由于面临的实际困难,不得不求助于120。王科坦言,患者的诉求多种多样,急救医生也要灵活处置,而不是将患者简单地“一送了之”。
70多岁的李爹爹家住汉口,膀胱癌手术后长期卧床,需要每半个月更换一次导尿管。因老旧小区没有电梯,老伴腿脚也不方便,每次就医面临诸多不便,老人只得呼叫120求助。
王科接诊时了解到,老人各项指标平稳,去医院只是换尿管,王科当即让家属买来导尿包,就地为老人更换,这样足不出户就解决了问题。没想到,老人握住王科的手提出了想法:“下次能不能麻烦你再来?”
一年间,王科上门为老人更换了四五次尿管,以最小的代价为患者解决了实际的难题。在他看来,院前急救富有挑战性,有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处置得当,效果往往又是立竿见影的。
“一句暖心话语,一个贴心细节,都能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帮助医患关系更和谐。”王科说,从事急救工作14年,他几乎“零投诉”,未来他会一如既往,坚守急救岗位,守护居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