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地四处筹措资金,最终凑齐了

岔气查理 2024-12-18 21:56:57

1997 年,48 岁的耿保国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地四处筹措资金,最终凑齐了 100 万元,成功购得一处占地 3000 多平米的明清古宅。如今 26 年过去了,这座历经沧桑的明清老宅究竟焕发出了怎样的新光彩?其价值又攀升到了何种境地?

有人说,保护古老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然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少之又少。

1997 年,耿保国,那个普通的平遥漆艺工匠,在面对家人和朋友的质疑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用 100 万元买下了一处破旧的明清古宅。这一举动,至今仍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极为冒险的选择。

可谁能想到,这座古宅如今已焕发出全新的光彩,成为了文化与历史的见证,也成为了平遥古城的一部分。

26 年过去了,时光在这座老宅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它的价值却与日俱增,甚至超出了耿保国的想象。

耿保国是土生土长的平遥人,平遥古城的每一砖一瓦对他来说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作为一名漆艺师,他深知传统工艺的重要性。1997 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 3000 多平米的明清古宅收入囊中。这座宅子,历史悠久,承载了无数岁月的风霜。购买这座古宅的初衷,除了对古宅本身的热爱,还希望通过这座宅子的修复,传承和弘扬平遥的传统文化。

但家人的反对和资金筹集的困难,几乎让他放弃了这个想法。家人认为这笔钱可以用来做更稳妥的投资,而修复一座老宅,风险太大。然而,耿保国并没有因此退缩,他靠着自己多年的积蓄,四处筹措资金,最终凑齐了 100 万元,成功买下了这座被岁月侵蚀的古宅。

修复这座古宅的过程,是一场充满艰难与挑战的“战斗”。首先,古宅的结构已经非常脆弱,许多重要的木结构都已经腐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尤其是一些梁架的损坏,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稳定性。为了恢复古宅原有的风貌,耿保国亲自参与了每一项工序,甚至一度住在工地上,随时监督修缮进度。

在修复过程中,最令人头疼的是寻找合适的材料。为了确保修复后的效果尽量接近原貌,耿保国和他的团队不惜一切代价,走遍了平遥及周边的各个角落,寻找与古宅年代和风格相符的木材、瓦片、砖石等建筑材料。

每一次找到一块合适的砖瓦,都是一项不小的成就,而耿保国也时常与当地的老工匠交流,向他们请教传统工艺的细节,力求做到极致。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古宅原有的榫卯结构。

榫卯工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之一,每一个榫头、每一个卯眼,都是经过巧妙设计、精心雕刻的。为了尽可能恢复原貌,耿保国反复研究原有的榫卯工艺,哪怕是一个微小的部件,也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雕琢和修复。他明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古宅的文化韵味得以延续,才能在修复后恢复这座建筑的生命力。

这座明清古宅的修缮,不仅仅是对一座房子的修复,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耿保国一直认为,古老的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而这些印记需要被后人妥善保护与传承。在他的修缮下,这座古宅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充满了历史的沉淀,成为了平遥古城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97年起,平遥县政府便开始着手进行古城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古城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也大力支持以耿保国为代表的本地居民参与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中。无论是对古建筑的修复,还是对民俗文化的继承,平遥古城的保护工程都在稳步推进。

26年过去了,这座古宅的修缮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耿保国不仅将这座古宅修复得原汁原味,还成功地将其打造成了一个文化艺术的展示平台。这里定期举办漆器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不仅如此,这座古宅也成为了平遥古城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如今,耿保国的古宅不仅是他个人文化修养的体现,也成为了平遥古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部分。

随着平遥古城的申遗成功,这座老宅的价值也不断攀升。它不仅见证了平遥的历史,更见证了平遥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耿保国说过,“保护这些古老的东西,不仅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让后代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络。”他的坚守,不仅仅是对一座古宅的修复,更是对整个平遥古城、对传统工艺的传承。

这座明清古宅,正如耿保国本人一样,历经岁月的风霜与磨砺,逐渐焕发出新的光彩。

0 阅读: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