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鬼子穿的军鞋,主要为昭5式。这种jun鞋做工精良,鞋面选用上等牛皮,为增强耐水性,鞋面采用翻毛皮外观,鞋底厚实,为七层牛皮底,鞋底还有十几颗防滑钉,走起路来踏踏作响。 抗战时期,日本的军队在装备上相较于中国军队要先进许多。 日军的标准装备包括昭和五年式军服、战斗帽、钢盔、战术背包等。 冬夏季节的军服分开设计,配有防晒措施的可拆卸屁帘、棉制绑腿和防滑钉鞋。 尤其是绑腿的设计,能够有效防止泥水和虫子进入裤管。 日军士兵的武器装备也相对精良。 步枪、轻机枪、手榴弹等基础武器装备,配合日军严格的训练和弹药管理制度。 每个士兵通常会携带约120发子弹,不过弹药管理严格。 此外,防毒面具、军铲、急救包等辅助装备,使得日军具备了更多的生存能力。 日军有着较为完善的后勤保障,最著名的便是“牛肉大和煮”罐头,这种罐头易于携带和保存。 此外,日军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有充足的战地补给,尤其在供应上。 与日军相比,以国民党王牌部队如88师为例,虽然装备了德式钢盔和一些德式武器,但88师士兵的标准装备主要包括民国25年式军服、战斗帽、德国M35钢盔以及较为简单的布鞋和帆布绑腿。 防毒面具虽然在一些单位中有所配备,但普及程度较低。 相比于日军,88师士兵虽然配备了中正式步骑枪,但由于枪支的设计较短,加之弓箭的瞄准和射程相对不足,无法在战场上与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抗衡。 尤其在装备上,国军许多部队常常缺乏现代化武器,士兵的携带装备简陋,有些甚至没有标准的背包备。 许多地方部队的士兵不得不穿着灰布或土黄的自制衣物,甚至需要穿上从敌人身上扒来的大衣御寒。 相比之下,日军的装备不仅现代且统一。 而在敌后作战的八路军,由于物资的匮乏,八路军的军服多为灰布或草绿色,来源多为地方自己制作,无法统一标准尺码。 八路军不仅缺乏足够的武器,医疗设备的缺乏使得白求恩医生等国际援助力量的作用愈发显得重要。 日军的装备中,鞋靴方面更加引人注目。 好的鞋子不仅能够提升士兵的舒适性,还能直接影响其战斗能力。 昭五式军靴主要材质为牛皮,采用绵线缝合,鞋底则由皮革和加强的鞋跟组成。 靴子的设计中特别提到了前脚掌上安装了36颗钢制鞋钉,军靴在泥泞或崎岖的战场环境中提供了更好的抓地力。 然而,这种鞋钉设计在日常生活中行走时并不舒适。 随着战争的推进,1941年,新的靴子设计问世,这种设计节省了50%的牛皮,鞋底使用了天然橡胶,而不再附加钢钉。 虽然这种简化后的军靴舒适性较高,但质量不如早期的昭五式军靴耐用。 到了1943年,军靴的简化进一步加剧,前脚掌的钢钉数目减少至20颗,鞋带孔数目也从原来的5对简化为3对。 日军甚至在中国占领区使用猪皮替代牛皮制作军靴。 由于鞋类是极为稀缺的资源,士兵们在平时往往会小心保养,甚至在行军或渡河时,将军靴绑在背包两侧。 除了军靴,日军的袜子没有脚跟,这种袜子除了用于日常穿着外,还用来携带大米。 每只长袜可以装下五天的口粮。 绑腿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士兵的腿部。 在长途行军和作战中,绑腿能够有效减少摩擦。 日军的绑腿有不同的材质,包括棉料和毛料,甚至为驻守寒冷地区的士兵配备了防寒型绑腿。 此外,皮革绑腿一般分配给下士官及以上的军官。 在战场上,日军的士兵还装备了分趾鞋,这种鞋子设计上与普通靴子有所不同,拇指和其余四指是分开的。 分趾鞋采用橡胶鞋底和厚帆布材料,虽然外形独特,但穿着舒适且耐用。 穿着这种鞋子的士兵需要通过后面的开口将脚穿进去,然后用金属舌片固定。 此外,日军还为骑兵提供了马靴,这种靴子在后跟处安装了马刺,用于帮助骑兵控制马匹的速度。 马靴通常采用牛皮或马皮,质量较高。 尽管日军的军靴和其他装备在设计和质量上都具备一定的优势。 但在抗日战争中,许多中国士兵穿着简陋的草鞋,甚至有人在战斗中光脚作战,士兵们依然英勇作战,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参考文献:[1]秦蕾,梁高勇,王修行,赖军.军鞋鞋底压力舒适性能的研究[J].中国皮革,2012,41(12):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