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日产要合并?2025合资车企要过“生死劫”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4-12-18 18:16:52

本田和日产汽车要合并?今天凌晨,外媒消息,本田汽车与日产汽车开始合并谈判,双方既未承认也没否认,业界普遍分析“有戏”。最近,汽车行业洗牌消息不断,以抱团取暖的方式应对挑战,或许是快速应对全球竞争,特别是中国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有分析认为,本田与日产如果真的这样做,在其最为重要的中国市场层面也折射了合资车企正面临的生死困境。

以本田为例,今年10月广汽本田关闭年产能为5万辆的第四生产线,11月东风本田关停年产能24万辆的第二生产线。其实早在7月,本田中国就开始计划了,当时宣布计划关闭在中国的部分生产线,将在华燃油车产能从149万辆降至120万辆,而今年5月,广汽本田还收缩了生产团队。

随着新能源车不断渗透,11月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已达126万辆,渗透率52%,连续4个月创出历史各月度新高,以合资车企为主力的燃油车市场遭受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危机。尽管各合资车企老大最近在新媒体端频频露面,俨然挑起了各家营销口的主力大旗,但耗尽心力也阻止不了“关停工厂、产量下滑、裁员”等负面消息爆出的频率。

瑞银方面分析称,2020-2024年,跨国车企在华产能利用率从73%下降至56%。据估算,跨国车企在中国预计将有1000万辆冗余产能需削减。

面临千万辆冗余产能的严峻挑战,2025年的合资车企必将面临一场生死之战。

跌跌不休

今年是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但这一时刻,再对比40年前后,合资车企面临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市场环境。

作为第一家合资车企,上汽大众曾在2016年成为中国首家年销量破2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并连续四年坐稳销量冠军宝座。但从2019年起,其销量骤降,2019年同比下降近25%,销量直接滑落至150万辆,2020年至2023年,上汽大众跌跌不休,直至销量跌落至121.5万辆,5年间接近腰斩。

此外,2022年大众在华的第一个造车工厂——上海安亭工厂停工停产。再看去年,上汽大众总产能208.8万辆,而实际产能只有120.2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8%。关闭冗余产线来降低支出,似乎是一个无奈而又必然的选择。

可以说,正是近年来合资品牌的转型与发展创新步伐滞后,导致了其市场份额被蚕食的大败局。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11月主流合资车企零售60万辆,同比下降9%,环比增长6%。虽然11月主流合资车企环比增长,部分车企创造了年内销售新高,但难以遏制合资车企在华份额缩水态势。11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5.6%,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4%,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6.4%,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不光是销量下降,近几年的车市价格战也把合资车企的利润空间压榨至最小空间。毫不夸张地说,合资车企已陷入利润和销量双输的艰难境地。有数据显示,2023年跨国汽车公司在华净利润同比下跌32%,2024年上半年同比下跌44%。

新势力崛起挤压合资空间

根据瑞银报告,2014—2022年间,全国汽车制造商及其合资企业平均每年赚取了约1500亿元净利润,约等于2023年比亚迪、长城汽车、吉利和理想汽车净利润总和的3倍。但是,由于本地竞争压力,以及技术向电气化、智能化发展,这一部分利润将难再赚取。以上汽大众为例,其净利润从2018年的280亿元高额盈利到2023年大幅减少仅31.3亿元,2024年1至9月,净利润为3.08亿元,同比减少81.46%。

合资车企削减产能刻不容缓。通用汽车在中国重组业务,承担超50亿美元支持和资产减值,预估支出27亿美元重组费用用于关闭工厂等;日产关闭在华常州乘用车工厂;本田计划将在华燃油车产能降低;北京现代为缩减开支出售、停产部分工厂,年产能大幅下降。不仅是在中国市场,不少跨国车企的海外工厂也难以保全。如大众考虑关闭德国本土工厂,铃木、本田关闭泰国工厂,Stellantis集团计划关闭英国工厂等。

不只是合资车企,自主品牌同样艰难。昨天,奇瑞在安徽芜湖举办了一场看似声势浩大的风云A8L上市发布会。场面虽然庞大,但也难掩其在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颓势。有数据显示,2023年奇瑞的单车利润只有2217元,而同期比亚迪的单车利润却是近万元,业界评论其“高端产品上不去,低端产品走量却不赚钱”。

其实奇瑞很早就开始尝试走高端路线,观致最后却走向了倒闭。如今的星途,被奇瑞寄予厚望,然而星途的市场表现也未能达到预期。与目前同级的自主品牌相比,星途品牌的定位和认知度相对较弱。最受关注的还是奇瑞的资金压力,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奇瑞近年来一直在卖卖卖——卖掉变速箱工厂100%的股权,获得26亿元;卖掉观致汽车股份,获得65亿元;卖掉了凯翼汽车51%的股权,获得271亿元;甚至在2019年卖掉了奇瑞汽车自己18.52的股份,获得68.63亿元。

奇瑞的未来,值得期待,但也充满了荆棘和风险。

海外市场压力重重

内销不行,走外销。合资车企在利用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及成本优势的同时,还盘活了因国内表现欠佳导致的过剩产能,但此举依然面临诸多困难。

瑞银分析认为,合资品牌向海外出口存在一定局限性。大规模出口不仅容易触发贸易保护主义,同时跨国汽车制造商海外全资子公司业务将受到合资公司的蚕食。2023年,现代汽车决定在韩国市场导入北京现代生产的索纳塔出租车时,便遭到现代汽车工会的反对,称此举违反了工会与现代汽车达成的集体谈判协议。今年5月,有韩媒报道,现代汽车工会向现代汽车发出2024年集体谈判要求,要求案中提出“禁止从海外工厂反向进口”,适用范围包括停产汽车。

近两年来,以出口带动内销缓解产能压力的车企越来越多。以北京现代为例,其计划成为现代汽车全球出口基地,出口业务也确实增长迅猛。在海外市场,北京现代2024年出口业务已实现同比400%的增长,累计出口量突破5万辆大关,业务版图覆盖非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多个地区。

自主品牌中的吉利海外版图在不断扩张,第三季度,吉利汽车海外出口销量达11.7万辆,同比增长71%。1-9月,吉利汽车海外出口累计销量达31.4万辆,同比增长68%,远超同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汽车出口同比增速。

比亚迪的乘用车业务,11月海外销量达30977辆,光是前三季度就出口了29.8万辆,同比增长100%。截至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随着保护主义苗头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出现,国际汽车市场长期存在的壁垒问题更严峻,中国汽车出海面临新挑战。但环境再困难,路还是要坚定地走下去。有专家认为,贸易保护措施虽不可避免,但企业不能因此放弃全球化发展,一定要借助中国的技术和产业链优势,在全球市场中寻找突破点。

甩卖工厂真能救命吗?

在合资车企寻求出路的同时,自主品牌以及头部几家造车新势力则势头正盛,产能不足已成为制约企业大踏步发展的原因之一。

零跑汽车方面近日表示,由于目前订单交付受制于产能,浙江金华的两家工厂产能已基本饱和,公司正在加紧布局杭州新建工厂,目标是明年上半年投产。今年10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因深蓝汽车产能不足,在公开场合向消费者两次道歉,表示将全力保资源、保交付。蔚来汽车今年6月获批建第三工厂,将使产能扩至年产100万辆,因现有工厂单班产能达上限,新品推出后难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开建第三厂。小米汽车目前仅有一座工厂,为提升产能,小米规划的二期工厂已在建设当中,并早晚双班施工,预计明年6月竣工……

一面是产能过剩,一面是产能不足,产能资源整合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合资车企的工厂一般都经历过较好的运营阶段,普遍拥有良好的运营状态,对这些工厂的再利用,不仅有利于解决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扩产需求,也可以减轻合资车企的资产负担。实际上,转让产能在行业内早有先例。如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后,广汽集团处置广汽三菱相关事宜,广汽三菱厂房租给广汽埃安使用;北京现代顺义工厂则出售给理想汽车,用于生产MEGA车型;生产东风日产纯电车型Ariya的武汉云峰工厂也被用于生产岚图品牌部分车型。

合资车企减产出清,将闲置产能再利用,既可以满足自主品牌的产能扩张需求,又保证汽车产业产能的合理利用。

但“甩卖工厂”并不能帮合资车企躲过“生死劫”,2025年,老牌行业巨头面临的是一场生死之战。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2024年的年末,寄语汽车业:行稳致远。

0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