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虽然话已含糊不清,但依然掷地有声:“我这一生有许多缺点,爱骂人,骂错了不少人,得罪了不少人,但我对革命同志没有下过手,我从来没有过那种阴谋。这方面,我可以挺起胸膛,大喊百声,我问心无愧。“我能活到今天,就是长寿了,已经可以了,我仔细想过了,我这一生是值得的,对革命对人民,我做了一点工作,尽了我的责任。虽然我个人的下场不怎么好,可是我不埋怨,更不后悔。“毛泽东同志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是正确的,难道就没有百分之零点一的错误吗?”这是彭德怀在延安整风时说过的一句话。彭德怀愤愤不平地说下去:“我在庐山会议上没有错,我错在哪里呀?我写信给主席,符合原则,为什么竟说成意见书呢?”说完了便仰天长叹。 彭德怀,自那次带领救贫会会员挺身而出,展开首次救贫行动,手刃区盛钦却也因此遭到通缉之后,他的内心便如翻涌的江海,开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反省。他痛心疾首地意识到:“区区一两个人的生死,根本无法触动这根深蒂固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仅凭一腔热血,打抱不平,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与觉醒,感慨万分地道:“这半年的光景,我们打富济贫,铲除恶霸,却也遭来了通缉,险些丧命。想要打倒那些列强,消灭财主,铲除贪官污吏,实现平均地权,让每个人都能填饱肚子,统一这四分五裂的国家,与列强平起平坐,这谈何容易啊!” 这时,彭德怀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他想起了之前在军队中秘密组建的“救贫会”,虽然曾经遭遇过挫折,但这个组织却能够凝聚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共同为了救国救民的目标而奋斗。他坚定地说道:“重启救贫会,这个名字就很好,它直观地表达了我们的宗旨。一听到这个名字,无论是军队中的士兵,还是农村、城镇中的贫苦百姓,都能明白我们的心意,我们的目标。让我们携手并肩,一起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而奋斗!” 彭德怀与滕代远两位英勇的将领,率领着红五军,犹如一股不可阻挡的红色洪流,穿越信丰、崇义、上犹、遂川等重重险阻,终于在5月2日那历史性的一刻,抵达了宁冈茅坪这片革命热土。然而,眼前的井冈山却已不复往日的生机勃勃,而是满目疮痍,一片凄凉。敌人的铁蹄踏过,留下的是断壁残垣,疟疾如恶魔般肆虐,人口锐减至不足两千,生活必需品稀缺如珍,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 面对这劫后余生的惨状,红五军的将士们没有退缩,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们深知,此刻的井冈山人民正挣扎在生死边缘,急需援助。于是,彭德怀果断决定,从有限的军资中拨出银元,每人发放一块,以解群众燃眉之急。这不仅仅是物质的援助,更是精神的慰藉,让井冈山人民感受到了红军的温暖与力量。 周恩来,是一位集众多优秀品质于一身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生命轨迹与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紧密相连,仿佛是一首跌宕起伏的英雄史诗。 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两次重大的挫败尤为刻骨铭心。一次是大革命的惨烈失败,共产党人惨遭屠杀,被迫转入暗无天日的地下斗争;另一次则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不得不忍痛放弃中央苏区,踏上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然而,在这两次历史性的低谷面前,周恩来展现出了惊人的冷静与坚韧。他犹如中流砥柱,于风雨飘摇中稳住局势,引领革命航船穿越急流险滩,化危机为转机,书写了一段段传奇。 在周恩来的革命实践中,他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因旅欧团组织之托,他未赴苏联而直接归国,投入到了紧张的革命工作中。他始终坚信,干部源自群众,根植于群众,“脱离群众,我们必将枯竭而亡”。无论是在中南海的日理万机,还是深入工厂、农村的实地考察,周恩来都自觉地将自己视为群众中的一员。在中南海,他与普通工作人员共享同样的粮食配额;而在基层一线,他总是亲力亲为,深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中,第一手掌握实情,精准把握群众脉搏,及时解决群众难题,并不断从群众智慧的海洋中汲取新知、积累经验。 周恩来的一生,是密切联系群众、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他不仅将党的方针政策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千家万户,更通过政策的示范引领,激发起了人民群众奋发向前的强大动力,汇聚起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他如同一块强大的“磁石”,紧紧吸引着、凝聚着党内外的心,成为了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典范。同时,周恩来还强调“工作需上下联动,既自上而下,亦自下而上”,“自下而上即为群众监督”,要求领导干部在深入群众的同时,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了党的各项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与支持。
配得千古人物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致敬彭总!
彭总,民族的脊梁!
正因为有彭总这样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才能源源流长的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