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战士潘天炎感觉肚子疼,便跑到隐蔽处上厕所,回来后,却发现阵地上

小娅说知识 2024-12-16 16:37:02

1951年,志愿军战士潘天炎感觉肚子疼,便跑到隐蔽处上厕所,回来后,却发现阵地上空无一人,便疑惑道:“人呢?” 1951年初冬的朝鲜战场,冷风裹挟着雪粒扑面而来。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一位年仅18岁的志愿军战士却用手榴弹和卡宾枪,与900名美军展开了一场孤胆对决。他的名字是潘天炎。 然而,这场英勇的战斗背后,却有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开端——肚子疼导致他错过了撤退命令。 潘天炎的故事始于湖北枝江县的一个贫寒家庭。1932年,他出生在问安镇袁码头村,那是一个靠近长江的小村庄,四周被农田环绕。生活清苦,父母起名“天炎”,希望他像天火一样坚韧。然而,这种期许并未能抵挡时代的风暴。 1942年,日军的铁蹄践踏了家乡,父亲被抓去充当苦力,在江口镇惨遭日军殴打致死。母亲因悲伤和劳累,很快积劳成疾,撒手人寰。10岁的潘天炎成了孤儿,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靠拾荒和干农活勉强糊口。 父母的死让年幼的潘天炎对日军的侵略恨之入骨。他常站在父亲的坟前发誓:“有一天,我一定会亲手赶走这些侵略者,为父母报仇!”这份仇恨,成了他日后不畏生死的动力。 1949年6月,国民党残余部队在溃败中四处抓壮丁,17岁的潘天炎被强行抓走。他被迫上了战场,面对炮火,他胆战心惊,但他始终希望能遇到解放军。几个月后,这一天终于到来。国民党部队被解放军击溃,潘天炎成了俘虏。 成为俘虏的潘天炎,却是笑得最开心的那一个。他迫不及待地请求加入解放军,但因身体瘦小、缺乏训练,他被拒绝。于是,他跟在部队后面,主动帮忙拉车、扛物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的坚持感动了上级,最终被破格录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潘天炎所在的第38军被改编为志愿军第38军,成为首批入朝作战的部队。他从未有过犹豫,主动请缨参战,成为112师334团的一名机枪副射手。 战火迅速淬炼了这个少年。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武器的使用,还学会了冷静分析战场局势。战友们都夸他聪明灵活,连指导员也打趣地说:“天炎,你年纪不大,胆子倒不小,像个小老虎。”然而,这头“小老虎”即将迎来一场真正考验。 1951年1月底,志愿军第38军奉命死守鼎盖山阵地,以阻击美军进攻。潘天炎所在的6连驻扎在最前沿阵地,敌人的炮火铺天盖地而来,战士们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誓死坚守阵地。 1月30日中午,6连接到命令撤回主阵地。可是,正在隐蔽处上厕所的潘天炎并未听到撤退指令。 当他回到阵地时,发现战壕里空无一人。他懵了:“人呢?”但很快,他的职业本能告诉自己,任务还在!他想起出发前连长的嘱托:“阵地在,人在;阵地丢,人亡!”于是,他决定独自坚守。 美军发现阵地上似乎无人,派小股士兵试探性进攻。潘天炎并没有慌乱,而是迅速摸清地形,用手榴弹精准打击,炸死一批敌人。他高声喊道:“同志们,准备扔手榴弹!”这一喊吓退了敌军。他捡起敌军遗落的武器和弹药,重新整理防线。 敌人不甘心,组织了更大规模的进攻。潘天炎将6颗手榴弹绑在一起,用帽子掩盖在必经之路上。当敌人靠近时,他拉响引线,瞬间将敌军炸得四散逃命。这一仗,潘天炎一人坚守,打退了敌军九次进攻,造成敌军近百人伤亡。 战斗结束后,潘天炎被战友们称为“志愿军中的霍去病”。他的英雄事迹被写入军史,家乡人民为他骄傲不已。1953年,他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并获得朝鲜军功章。 然而,战争带来的创伤并未离开他。战友回忆,战争前的潘天炎活泼好动,是大家的开心果;可退伍后的他变得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发呆。他的妻子曾提到,他脸上留下的“黑点”,是战场上被炮火烧伤后残留的痕迹。还有那些旧伤,让他的身体长期处于疼痛中。 1957年,潘天炎因身体原因选择退伍,回到湖北枝江县工作。他在粮食局担任工会职务,继续以务实低调的态度为人民服务,直至1973年因病逝世。 潘天炎去世后,家乡人民为他立碑,并将农业合作社命名为“天炎社”。他的墓地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数千人前来瞻仰。学校的师生们还将他的故事搬上国旗下演讲,让英雄精神代代传承。 更令人感动的是,他的事迹成为曲艺单弦《青年英雄潘天炎》的灵感来源,由著名文工队员梅门造创作并传唱全国。连环画、歌曲、画作、雕塑……潘天炎的故事被一代代人记住,他的名字成了爱国主义的象征。 他的战斗,不仅是一次孤胆英雄的壮举,更是一段民族精神的象征。在那片雪原上,他用生命守护了祖国的尊严。他没有退缩,只因为他记得——阵地在,人在!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