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夏洛克》:消失的牛,回不去的村庄。土味怪诞的幽默,平易近人的乡情…… 深州,一个在大多数人眼中籍籍无名的地方,却因为一部电影,短暂地走进了大众视野。 这部电影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炫目的特效,甚至连演员都是当地农民,却意外地戳中了无数人的心。它,就是《平原上的夏洛克》。 导演徐磊,不是科班出身,没在电影圈摸爬滚打过,但他想拍一部“直面生活的平淡和残酷,又能给人以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的电影。 这听起来有点矛盾,有点拧巴,但恰恰是这种拧巴劲儿,让《平原上的夏洛克》显得格外真实。 电影的灵感,就来源于他身边发生的真事,发生在他从小长大的地方——河北衡水深州农村。 没有钱,没有资源,那就就地取材。徐磊的父亲成了电影的主角超英,母亲也客串了一个角色。 其他演员,也都是当地农民,本色出演。这种“草台班子”式的配置,反而成了电影的一大亮点。 他们没有表演技巧,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把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演绎得淋漓尽致。 树河被撞,肇事司机逃逸,这看似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超英的选择,是这个故事的核心。 不报警,树河可以用医保报销,自己也能省下钱;报警,就要自己承担高昂的医药费,甚至可能盖不成新房。 超英最终选择了报警。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背后是农村“人情社会”的复杂逻辑。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到的“差序格局”,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超英和树河、占义的关系,是“差序格局”中最核心的部分。他们之间的情谊,超越了金钱的考量。 超英为树河垫钱,占义陪着超英四处奔波,邻居帮忙联系超市老板调监控……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展现了农村人守望相助、共度难关的温情。 但也暴露了农村社会人情关系的另一面:没有熟人,寸步难行。 更值得深思的是超英面对金钱诱惑时的选择。他有机会拿到十二万,足够盖新房,足够养老。 但他拒绝了。这种对“仁义”的坚守,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显得弥足珍贵。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公司老板,有钱有势,却缺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这种对比,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两个农民,一辆三轮车,开启了一场“土味”十足的探案之旅。 他们没有高科技的侦查手段,没有专业的推理能力,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方法,笨拙地寻找线索。 求助神婆,查看监控,走访车主,甚至潜入学校、小区……这一系列看似荒诞的情节,却充满了黑色幽默。 占义在学校操场与保安的周旋,在车站与城管的冲突,以及他和超英假扮外卖员潜入小区……这些桥段,让人忍俊不禁。 这种幽默,不是刻意制造的,而是源于人物本身的性格和生活环境。 它是一种苦中作乐,一种无奈的自嘲。 电影的视听语言也充满了“土味”。地道的衡水方言,三轮车倒车时的提示音,小卖部里的“欢迎光临”…… 这些细节,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农村生活中。而金鱼游走在塑料布屋顶的场景,则为这部充满现实主义的电影,增添了一丝浪漫色彩。 《平原上的夏洛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农村故事,它也反映了当下中国农村的现实问题。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城市,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超英的女儿也在大城市生活,他独自一人留守着老家。 电影关注的,不仅仅是农民的物质生活,更是他们的精神世界。 新一代的农民,早已不是过去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梦想,也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 电影也试图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的刻板印象。农村和城市,各有各的规则,各有各的生存方式。 但人性是共通的,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需要“仁义”的支撑。 很多人觉得《平原上的夏洛克》“土”,土到掉渣。但这种“土”,恰恰是它最真实、最动人的地方。 它没有刻意去美化农村,也没有刻意去丑化城市。它只是用最平实的镜头,展现了中国农村最真实的一面。 这种“土”,也体现在电影的各个方面。从演员的表演,到场景的设置,再到方言的运用,都透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土”,而是一种返璞归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超英家里的金鱼,原本养在一个破旧的水缸里。后来,他把金鱼倒在了屋顶的塑料布上。 金鱼在阳光下游动,仿佛在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看似简单的场景,却充满了诗意,也象征着超英对生活的希望。
《平原上的夏洛克》:消失的牛,回不去的村庄。土味怪诞的幽默,平易近人的乡情……
和安说娱乐
2024-12-16 16:13: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