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位于厦门东向偏南,明朝时朱元璋派人在这里设立卫所,圆守福建东南海口,取“固若金汤,雄震海门”之意,简称金门。历史上郑成功、施琅攻取台湾,都是以金门为出发地,因此,金门又被称为“台湾的桥头堡”。
据说两晋以前,金门和厦门是相连的,后来因为地壳运动才逐渐分离,因此人们习惯上将金门和厦门合称为“金厦”。自古以来,两地在语言、服饰、习俗、房舍样式等各方面十分接近。
金门包括金门本岛(大金门岛)、烈屿(小金门岛)、大担岛、二担岛等十多个大小岛屿,总面积在149平方千米左右,岛上除少数要塞工事外,在登陆地段还加修了野战工事,敷设了障碍物。
大金门岛面积131.7平方千米,呈哑铃状,东部山高岸陡,不易攀登;西半部地势较平坦,其北岸为泥沙滩,利于登陆,是国民党军的防守重点。小金门岛面积不到15平方千米,但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
1949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一部奉命发起金门战役,3个多团的兵力乘木帆船向金门发起进攻,并成功抢滩登岛。但渡船随即全部被国民党军陆海空立体火力摧毁,致使后续4个团的登岛部队无船登岛,先期登岛部队在与数倍于己的敌军浴血奋战二昼夜后失利。
大小金门原有国民党军第22兵团全部、青年军第201师及第12兵团第11师防守,共约2万余人。厦门岛的解放,使金门守敌受到很大威胁。国民党军为固守金门,于10月10日后,又陆续将潮汕地区之第12兵团所率第18、第19军撤至金门,至24日,金门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已增至4万余人。后金门一直是国共两军对垒的一线阵地。)
1.抵达金门
1955年4月24日,大舅乘坐由高雄港开往厦门外海的济和轮,次日晨抵达金门岛,第八军军长郭永中将亲致欢迎词,后由各部队派车接人。
大舅被分派到在那里驻防的陆军68师204团第三营,先是到达师部,然后等待各团前来接人,当别人很快被接走后,大舅等了很久,就是不见204团来接。
参谋长知道后,几次电话催促,第三营才派了一名下士过来;下士帮大舅扛行李,边走边谈,由湖下走向古宁头的北山村。
一路上大舅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感谢下士帮着扛行李,一方面泛起疑问:为什么别的团、别的营很快把人接走,只有他被派往的团、营,迟迟不来接人,何故?
在校受训期间,教官一再强调译电人员的重要性,事实上在部队里正好相反,每个步兵营的营部编制上有无线电一台,设有台长一人,报务官一人,密码官、士各一人,隶属于营部连通讯排,平常可以说无所事事,自然不受重视。
初到金门,举目所见,田野里黄沙遍地,村庄内断壁残垣,军人比老百姓还多。
大舅当时身为准尉,是官非官,是兵非兵,一般多以军官看待;既然大小是个官,言行自然相当谨慎,尤其是看到士兵们不停地在加强战地工事,带队官员虽不必亲手做工,但从事带队和指挥工作,也是同样的辛苦。
而大舅整日住在小楼上,除了自行练习翻译工作即抄写私人日记外,几乎无事可做,内心感到十分不安。
不过,大舅在金门遇到了随部队移驻金门的高炮部队的刘慎修、梁传宜,还有几个县中简师部的同学,异地重逢,倍感亲切。
1956年1月份起,大舅每月核发译电加给(jiā jǐ 于本俸之外,因其所任职务之职等、性质,与服务地区之不同,另外给予的待遇。)40元,合计月薪130元,与中尉相等。
大舅并不因为加薪而乱花钱,这在其他同僚看来,多少有些羡慕嫉妒恨。
一天,李强台长半开玩笑地队大舅说,“高**,将来你死了,阎王爷也不会让你报到的。”
大舅问其故。
李台长说,“人生在世,所为何来?你啊,吃、喝、玩、乐都不会,白来人世一趟,何况身在战地,不知哪天被炮弹打死,留钱给谁?”
大舅没有和他辩白,内心在想:即使吃喝玩乐,死后又能得到什么?人生就是为了吃喝玩乐么?
2.一场虚惊
金门和台湾最大的差别,就是金厦间时常隔海炮战,初来时每遇炮战,即躲进楼下的防空洞里。由于住处系村中的民房,不是炮击的目标,每次都是虚惊一场。
一天,大舅刚吃完早饭,听到对岸发炮了,就近躲入一个碉堡内,只有他一个人;定睛一看,碉堡里堆满了一个个大木箱,有的标明步枪子弹,有的手榴弹,有的炸药......
他吓得赶紧离开,跑的时候心想:难怪没人,谁会躲在弹药库里,万一被炸弹击中了,岂止受伤或死亡,恐怕要尸骨无存了。
1956年6月13日,大舅从金门移防台湾,在基隆下船即转往桃园大浦营区,稍事休息后,进入台中神冈基地整训。
10月28日,在台中市东海钟表店,大舅购买罗唐纳手表一只,时价新台币370元,约等一个中尉三个月的薪水,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买手表、戴手表;40年后,仍然保存着,这也是大舅生平唯一的手表。
1956年11月23日,部队移防丰原东郊水源地。那块地方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工作清闲,正是自修精进的桃花源所在。
适逢国防部通甲字公布:现役官兵可报考大专院校,就读与军事相关的科系,费用由军方供给,毕业后仍须回军中服务。
大舅觉得机会难得,准备应试;只是自己的文化程度与录取要求相差太远了,打算用两年的时间自修,遂拟定了自修时间表,上午学习数理化、下午阅读英文、国文......初时兴致勃勃,照表实施,一个多月后,觉得状况不对了,刚翻阅书本就感到头昏脑胀、心生厌倦,一量体重,比月前减少了三公斤,再不敢消耗身体那么刻苦的学了。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大舅担心:书没读好,大学没考上,如果身体再弄垮了,岂非得不偿失?
3.学照相
1957年夏,大舅进入桃园下湖基地整训,九月底出了基地,驻防新竹县新庄子,见报载反攻服务社函授洗相学、照相术,广告里的两句话,挺打动人。
说的是,“家有万书,不如一技在身。”
在战乱年代里,钱财、地产真是身外之物,很难随人而动。
大舅见了太多当年在家乡拥有田园千顷者,流落到台湾后一贫如洗,而当年在家乡仅有理发工具一套者,在台湾却衣食无忧。
大舅之所以对照相感兴趣,是回想起当年在家乡,只有八义集、宿羊山等较大的集镇里才有照相馆,而且技术都很差,想要质量过得去的照片,还要跑到徐州市或者县城。
大舅想的是,在台湾学会了照相,将来返回家乡,开家照相馆也不错;于是,他就参加了函授,试着洗相,更千方百计,买了一台简陋的照相机,学起照相来了。
初学照相、洗相,兴致勃勃,遇到了一些难题,也试探着摸索解决,因为时间空闲多,竟然摸出了一些门道;但限于身处环境和特殊条件,也仅限于在军营里拍着玩,无法靠此谋生,只能作为一种兴趣了;
因为译电专业的缘故,大舅那段时间对收音机也有些兴趣,部队移防新竹北黎头山后,他自己买材料,对照一些技术书籍,组装了一套干电池收音机,主要目的是收听广播电台的英语教学,好打发清闲单调的军营生活。
1958年冬,大舅在移防下湖基地进行集训的前夕,恰好老家同学曹华照(八义集集主的六儿子)来访,他一直在台北做小商贩,昔日的地主家的少爷,在台湾日子过得也是惨淡、几次生病都是扛过来的。
大舅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便把照相术手把手教给了他,并赠予了照相机,让他试试是否可以在台北帮别人照相谋生。
面对大舅的慷慨相助,曹华照深表感谢,带着照相机离开了军营。
(大舅后来也没想到,曹华照靠着照相术,竟然走出了困境,在台北立足活了下来,后来更是顺利地成家立业,几个女儿都培养的很好,女婿更成了90年代台商,回到大陆开了几家厂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