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2月,胡适在宝岛因病去世,长子胡祖望从纽约赶来奔丧,江冬秀问儿子:“你弟弟也知道了?可接丧报?”,儿子怯懦地说一句话,江冬秀直接昏厥。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湾第五次院士会议的欢迎酒会上因心脏病复发猝然去世,享年74岁。此时,胡适一生致力于推动文化改革和社会思潮的变革,他的离世不仅让台湾的知识界失去了一位重量级人物,也让社会各界为之一振。 在胡适去世后的一周,台北市民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了他们的敬意与悲痛。3月2日,胡适的灵柩从台北市出发,经过松山、南港等地,数以万计的民众自发沿途守候,点燃香火送别他最后一程。 路旁的居民纷纷驻足祭奠,气氛庄严肃穆,整个台北都在缅怀这位文化先知。蒋介石亲自前往祭吊,称胡适为“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这既是对胡适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也体现了他在台湾乃至整个华人世界中的崇高地位。 与此同时,胡适的去世,特别是对于他的家人来说,带来了深深的悲痛。2月26日,胡适的妻子江冬秀与长子胡祖望匆匆从美国赶回台北,前来参加丈夫的葬礼。 胡适与江冬秀育有两个儿子——胡祖望和胡思杜,还有一位早逝的女儿胡素斐。然而,在胡适的丧事现场,发生了一件令所有人震惊的事情。 胡思杜是胡适的二子,生于1921年,性格开朗、活泼,极喜交朋友。与哥哥胡祖望相比,他并未展现出对学业的兴趣,尽管在美国的两所大学就读了八年,却始终未能顺利毕业。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蒋介石亲自打电话给胡适,催促他尽快离开北平,前往南京。胡适考虑到时局的紧迫,决定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南行,但胡思杜当时并未随家人一同前往,而是选择留下。此后,胡思杜留在了大陆,过着较为低调的生活。 1957年9月,胡思杜去世,但此事一直未向母亲江冬秀透露。直到胡适去世后,胡祖望准备面对母亲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巨大的困境。胡祖望知道,母亲对胡思杜的去世必然会感到极大的打击,然而他也明白,自己再也无法隐瞒下去。 葬礼之后,胡祖望急忙回家安慰母亲江冬秀。当时,江冬秀因刚刚丧夫,情绪极为低落,因此家人担心她在灵堂过度悲伤,特意让她暂时回家休息。 母子二人见面后,紧紧相拥,抱头痛哭。江冬秀目光迷离地看着胡祖望,终于开口问道:“你弟弟知道你爸去世了吗?”胡祖望被母亲突如其来的问题吓了一跳。 几秒钟的沉默后,他才结结巴巴地回答:“妈妈,弟弟已经在爸爸之前去世了。”他浑身颤抖,知道这句话对于母亲来说将是无比沉重的打击。 江冬秀闻言,如遭雷击,身体猛地从胡祖望怀里弹起,愣愣地看着儿子,不敢相信耳朵。她一再重复:“你说什么?” 胡祖望低下头,声音微弱地说道:“这是我在美国听说的,怕您伤心,一直没敢告诉您……”那时,胡思杜的离世已过去近五年,江冬秀却完全未曾知道这一悲痛的事实。瞬间,江冬秀失去了所有支撑,身体再度晕厥,幸得现场医生及时抢救才逐渐恢复。 当江冬秀稍微恢复意识后,胡祖望忍不住问道:“妈妈,爸爸去世前曾留下遗嘱,要求将弟弟的遗体火化。您看,怎么办?” 江冬秀沉默了片刻,抬起头说道:“不行!这件事,我活着,我说了算,我得让你弟弟陪着你爸爸!”她的坚持带着浓重的母亲情感,这一决定虽出于情感,但也表现了她对丈夫和儿子之间深厚的眷恋。 因此,胡适的墓地旁边,东南侧建立了一座衣冠冢,这块墓碑并不显眼,只有四平方尺,其上刻着“亡弟胡思杜纪念碑 胞兄胡祖望泐石”的字样。 江冬秀在台湾的日子并不容易。她独自一人,年岁渐长,随着身体状况的逐步衰退,她的孤独感愈发深重。每当站在墓地前,看着丈夫和幼子静静地长眠在那儿,江冬秀的心情便愈加沉痛。岁月的流逝带走了她的青春与活力,但她始终未能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彻底走出。 在台湾生活的那些年,她艰难地度过了十多年的时光。岁月不饶人,江冬秀的身体和精神也在这一段漫长的时光中逐渐消磨。直到1975年,江冬秀在85岁时去世,终于与她心爱的人们团聚,安息在同一个墓地里。 参考资料:苏育生著. 《胡适左右》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