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区县级博物馆的尴尬处境
温纶说过去
2024-12-14 16:58:21
一家区县级博物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大致有三:其一是对文物的研究工作,其二是对全区县内的文博行政工作,其三是社会讲解活动。
因为区县级博物馆一般都是当地文管所编制内人员兼任的,而且人数一般不超过十个人,既要负责全县文保单位的普查巡查工作,时不时还要完成上级部门开展的消防检查、洪涝防护等某某行动,有追求的还想好好研究发几篇论文,哪有时间“被人打扰”去专门讲解呢,有的也只是上面领导视察或者朋友到访,所以区县一级的博物馆几乎根本没有人专门从事讲解工作。
有人可能就说了,那多招几个带编制的不就行了,问题是在国家全面缩编的时代背景下,文博机构也必然要配合这一大政方针,所以能维持现状就不错了,扩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又有人可能会说,那让一到两位带编人员专门从事讲解岗不就行了,除非工资待遇能大幅度提升,否则编制人员是不愿意专门从事讲解岗的,因为相比于坐办公室,来回走动还要讲解显然是更费力的,况且讲解是公众服务,不像发表论文能提升职称,如果不产出经济效益,还要耽误人家时间和精力,人家图啥呢?这倒真是一个现实问题。
还有人可能会说,那多招几个不带编的合同制讲解员不就行了。这倒是个办法,很多省市级博物馆也是这么干的,问题是大馆可以利用其自身IP开发文创、承接研学活动等获取财政以外的收益,但是区县级的小馆根本没有能力开发文创,也就是几乎没有任何能盈利的能力,只能领着财政拨款紧巴巴地给编制内人员发工资而已,多出的人力成本哪怕每个月一个人只有三四千块钱也出不了。而且讲解员因从业门槛偏低且不搞学术研究,其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即使以劳务派遣招聘进来甚至第三方运营的,工资也都微薄得可怜,因此离职率也相当高。
全国其他地方我不清楚,但这就是西北地区区县级博物馆的尴尬处境。博物馆 一起去逛博物馆 带你去逛博物馆
注:图为鄠邑区文庙内收藏的历代石刻。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