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令人敬仰的人民好总理,他59岁晋升正国级领导人,以坚定与睿智掌舵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
他的夫人气质优雅,从容贤惠,是家庭的坚实后盾;他的三个子女长相出众,无论是政界、商界还是军旅生涯,皆是国家栋梁。
那么,他是谁?又有着怎样传奇的人生?
【烈士遗孤】
1931年初夏的海南岛,酷热的气候仿佛也在映照着紧张的局势,彼时的李硕勋,正担任中共广东军委书记,负责指导琼崖地区的革命工作。
他年仅28岁,却已是党内的重要领导骨干,然而他的年轻生命被叛徒的出卖终止在了这一年,面对敌人的酷刑,他始终守口如瓶,用鲜血捍卫了党的机密。
李硕勋牺牲时,妻子赵君陶正怀有身孕,他们的长子李鹏仅3岁,赵君陶强忍悲痛,决定独自抚养孩子,同时继续完成丈夫未竟的革命事业。
1939年,重庆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中心,为了保护革命烈士的遗属,中共中央南方局安排赵君陶担任战时儿童保育会第三保育院的院长,这项工作让赵君陶得以与组织重新接上联系。
而11岁的李鹏,也因为这个机会,得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特别关怀,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李鹏被送到了重庆郊外的北碚地区,跟随吴玉章学习。
吴玉章是四川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著名的革命教育家,他年近六旬,身份敏感,为了躲避特务的监视,选择在北温泉公园疗养并从事隐蔽活动,这个环境幽静而安全,成为烈士遗孤李鹏的临时“课堂”。
吴玉章对这个烈士遗孤关怀备至,他不仅教导李鹏基础文化知识,还经常给他讲革命故事,分享自己的革命经验。
北温泉公园的竹楼成为了他们师生间最重要的场所,吴玉章习惯在清晨读书写字,而小远芃就在一旁安静地学习。
中午用餐时,吴玉章常常询问他的学习进度,鼓励他多提问题,那个夏天,两人在一片竹林掩映的环境中,度过了一段静谧而充实的学习时光。
1939年夏天,吴玉章接到了前往延安担任延安大学校长的通知,离别之际,吴玉章显得十分矛盾。
他知道这个孩子需要更好的教育,但自己已经无法再照顾他了,正当他为此事发愁时,另一位革命教育家陶行知来访。
陶行知是育才学校的创办人,他的教育理念强调“生活即教育”,提倡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计划在北温泉公园附近创办一所面向战时难童的学校。
当吴玉章把李鹏推荐给他时,陶行知欣然接受,1939年7月,育才学校正式成立,李鹏成为了第一批学生。
在育才学校,李鹏开始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思想,这里的课堂不同于传统学校,陶行知邀请了许多知名人士来校演讲,比如邹韬奋讲教育与民主、冯玉祥讲抗战等。
这些讲座深深吸引了李鹏,他对社会科学尤其感兴趣,陶行知发现了他的潜力,鼓励他选择社会科学组,进一步拓宽他的眼界。
然而1940年,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育才学校屡次遭到特务的骚扰,蒋介石的反共政策逐渐升级,育才学校也难以独善其身。
在一次次突如其来的破坏中,李鹏的学习生活被迫中断,为了孩子的安全,赵君陶决定将李鹏送往延安,那是革命根据地最安全的地方,也是他继续学习和成长的理想场所。
12岁的李鹏告别了重庆,踏上了前往延安的漫长旅途,离开育才学校的那天,他对陶行知深深鞠了一躬,感谢这位教育家的谆谆教诲。
李鹏到了延安之后,会面对怎样的新生活?他的学习与成长又将迎来怎样的转折?
【延安岁月】
1940年秋天,12岁的李鹏抵达延安,这座革命圣地,是无数革命者的向往之地。
在延安,李鹏被安排到自然科学院就读,这里的校长是著名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他曾是毛主席的老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坚定的革命信仰闻名。
在徐特立的教育下,李鹏不仅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系统熏陶。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延安还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李鹏经常和同学们一起下地劳动,修建窑洞、种植蔬菜,甚至在空闲时帮助后勤人员分发粮食。
在自然科学院期间,李鹏多次参加党组织举办的读书会,学习《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
有一次,在一次学习讨论会上,李鹏发言谈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论时,结合当时延安的农业生产状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的思路清晰,语言简练,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5年,是李鹏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年满17岁,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的党员。
1948年,党内决定派一批优秀的青年干部出国留学,以培养新中国建设急需的技术型人才,李鹏由于在延安的突出表现,被列入了这批留学生的名单。
他的母亲赵君陶得知消息后,特地从重庆赶来与儿子见面,对于是否出国留学,李鹏起初有些犹豫,他担心自己无法胜任,也不愿离开母亲。
但在母亲的鼓励下,李鹏终于下定决心,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前往苏联学习水力发电技术。
李鹏刚到苏联时,不仅语言不通,对国外的教学方式也感到陌生,他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异国他乡成长为一名技术专家的?
【电力之路】
1948年,20岁的李鹏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前往苏联的留学之旅,中国刚从战火中走出,百废待兴,尤其是在工业和电力领域亟需技术型人才。
刚到苏联时,李鹏很不适应,莫斯科的寒冷气候与他熟悉的延安窑洞有着天壤之别,陌生的语言和教学模式让他感到茫然。
为了尽快融入,他开始每天早起记俄语单词,晚上则在宿舍里对着课本反复练习,他还特地请教身边的苏联同学,希望能尽快突破语言障碍。
李鹏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攻读水力发电专业,这是当时苏联的重点学科之一,他不仅学习了水力发电的理论知识,还深入了解了大坝建设、输电技术等实践内容。
他的学习态度非常严谨,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老师们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印象深刻,认为他虽然话不多,但思路清晰,善于钻研。
苏联的学习生活虽然紧张,但也让李鹏接触到了一些当时中国未曾涉及的新技术,比如核电站的建设原理。
这些知识让他意识到,电力不仅仅是工业的动力来源,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把这些先进的技术带回中国,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1955年,李鹏完成了在苏联的学业,取得优异成绩后回国,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电力资源的匮乏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李鹏刚回国,就被分配到丰满水电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水电项目。
在丰满水电站,李鹏既担任技术员,又充当基层协调员,他每天穿梭于工地与办公室之间,检查施工进度,记录技术问题,还时常与工人们一起吃住,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施工中遇到关键设备损坏的问题,工程一度停滞不前,李鹏主动请缨带领技术团队进行修复,通过查阅苏联资料和现场试验,最终找到了设备替代方案,让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随着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李鹏被调往更多关键岗位,无论是小浪底工程的前期筹备,还是三峡工程的规划调研,他都走在前列,带领团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特别是在三峡工程的推动中,李鹏表现出了极强的统筹能力,面对国内外专家对工程的可行性争论,他不仅耐心听取各方意见,还通过实地考察提出了一套详细的技术解决方案,为项目的最终启动奠定了基础。
1976年唐山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唐山地区的电力系统全面瘫痪,直接影响到救援工作的进展,危急关头,李鹏被任命为抢修队的总负责人。
他带领团队迅速赶赴灾区,日夜不停地检查线路、调试设备,七天七夜的奋战后,唐山终于恢复供电,这为救灾行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这次抢修行动,让李鹏的能力再次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他的才华与能力很快引起了党内领导人的注意。
1988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正式从技术领域走向国家的最高领导层,那么,这位人民的总理,又是如何在繁忙的国家事务中兼顾家庭责任的?他的夫人朱琳在这段旅程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贤内助】
1988年,59岁的李鹏正式担任国务院总理,官至正国级,成为国家领导层的重要成员,他肩负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重任,同时也要平衡家庭生活。
在繁忙的工作背后,他的夫人朱琳始终是他的坚实后盾,两人携手走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朱琳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者的妻子,更是一位智慧与优雅兼具的家庭管理者。
朱琳与李鹏的相识始于1957年的吉林丰满水电站,那时的朱琳,作为102厂的一名翻译,负责协调中苏技术交流。
新年联欢会的舞台上,这位自信大方、谈吐优雅的年轻女性吸引了李鹏的目光,联欢会后,两人在舞会上跳了第一支舞,也拉开了两人缘分的序幕。
尽管李鹏性格内敛,但朱琳的热情与乐观让两人逐渐拉近了距离,短暂的相识后,两人迅速步入婚姻的殿堂。
李鹏经常因工作繁忙需要长期出差,而朱琳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细心照顾孩子,处理家务,为丈夫创造了一个稳定而温馨的家庭环境。
李鹏每次外出,无论多忙都会给朱琳写信,讲述自己的见闻与思考,而朱琳则提前备好回信,用温暖的文字陪伴他。
朱琳与李鹏对子女的培养非常重视,认为“家国情怀必须从小培养”,李小鹏、李小琳、李小勇三个孩子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
李鹏夫妇制定了明确的家规:孩子们不允许在外留宿,必须晚上回家;不能利用父亲的身份接受礼物或谋取私利;无论在外多忙,每月都要上交10元的生活费,培养储蓄意识。
长子李小鹏子承父业,在电力行业打拼多年,从华能集团的技术岗位一路升至董事长,他后来从政,成为交通运输部部长,为国家交通运输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女儿李小琳,则继承了父母的学识与家国情怀,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在北大深造,还曾赴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她在中国电力行业崭露头角,曾担任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被誉为“中国电力市场一姐”。
小儿子李小勇选择了军旅生涯,从18岁入伍到成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他用自己的努力延续了家族的革命精神。
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三个孩子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了各自的成就,也为家族赢得了新的荣光。
李鹏一家五口的全家福照片,是革命家庭的缩影,也是家国情怀的象征,这个家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家国一体”。
【结语】
李鹏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革命传承”,他的经历不仅属于他个人,也属于那个伟大的时代。
作为后人,我们应铭记这些革命者的付出,以实际行动延续他们的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信源】
人民网2019年07月29日 《李鹏同志生平》
北碚发布 2021年06月19日 《李鹏记忆中那段难忘的求学经历》
人民网2014-08-11《李鹏自述:我这一家人》
谁
他为后代造福
福泽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