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2日午夜,南京下关江边的国军乱作一团,由于船只吨位不够,战车3连官兵只得将撤至江边的坦克全部遗弃,他们拆下机枪,在发动机部件上设置诡雷。这时,4名已经上船的坦克兵觉得这样逃走实在窝囊,于是跳下船要求返回南京城内继续作战。得到批准后,他们开着一辆德式1号坦克,一辆卡车,带上手枪和十天粮食,又杀回了南京城。同一时间,炮兵42团1营3连的副连长沈咸带一排约20余人,乘坐牵引车向挹江门附近撤退。途中行进至市中心新街口时,突遭自东面中山门杀入的日军16师团一部步兵突袭,牵引车被毁,排长等数人阵亡。由于他们是高炮单位,除军官配有手枪外,全排只有2支马枪,火力严重不足。沈咸带着幸存人员退至国府路(现长江路)附近建筑内,拼死抵抗。突然,斜刺里杀出一辆德式1号坦克,对着日军猛烈射击并横冲直撞,将日军冲散。这辆坦克成功掩护沈咸部撤离,并继续与日军作战,边打边撤直到司法部大楼前(距长江路约500米处),卡车被毁,燃料及弹药耗尽。4名战士继续用手枪奋勇还击,直到全部阵亡。战后,日军拖出一名烈士的遗体拍照留念。这张照片流传至今,而这四人的姓名无人知晓。
一号坦克A型:一号坦克初期生产型,参予了西班牙内战、比起西班牙共和国军装备的T-26明显居于劣势,为了对付相较而言性能更为优秀的T-26,因此一部分换装了意大利制20毫米机炮,从1934到1936年停产为止生产了818辆。 本车为轻型双人座坦克,车身装甲极为薄弱,而且有许多明显的开口、缝隙以及缝合处,以致这些坦克实际上并不太耐打,以当时的眼光来看连坦克的标准也配不上,而引擎的马力也相当小。齿轮箱为标准的商用撞击式,共有五个前进档和一个倒车档。 车身乘载系统外部有大型的横杠,从外部链接每个路轮的轮轴直到惰轮为止。履带的驱动轮位于前方,以致坦克底板下方有跟传动轴从引擎经由驾驶的脚旁连接到驱动轮。两名成员共用同一间战斗舱,驾驶从车旁的舱门进入,而车长则由炮塔上方进入。 在舱盖完全闭合的情况下,车内成员的视野极为不佳,实际上车长大多冒出炮塔以求更佳的视野。炮塔是借由手来转动,由车长负责操控炮塔上的两挺机枪,共携带有1525发弹药。
致敬英雄
除了欧洲外,中华民国在1936年订购了150辆一号坦克A型,并进口了其中的16辆一号坦克A型并纳入陆军装甲兵团第三连编制,其他订单因为中日战争爆发后被德国陆续取消,当时称“克虏伯”式战车。 长江下游平原地区遍布水稻田,该型坦克车底距地面高度足够可在干涸的水稻田内行驶,但无法翻越田埂和沟渠堤岸。诱导齿高度仅45毫米,在越野行驶时行走机构内积存大量的泥草混合物,导致诱导齿实际外露高度仅有15毫米到20毫米,因而极易甩脱履带。相形之下,中国装备的维克斯六吨坦克与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履带诱导齿更长而优于La.S的越野能力。 在随后的抗日战争的淞沪会战时留守南京,南京保卫战中与战防炮教导队第二营一部编组为战炮分队,其一排先在南京外围淳化镇据点狙击日军,杀敌颇重,但旋即被敌机摧毁两辆,并抛锚一辆而放弃,之后战炮分队担任南京卫戊司令部总预备队之一,忽闻南京撤守导致的大混乱下因为无法渡河而遭到日军俘虏,全车尽没,还被日军拿去靖国神社以“苏联制俘虏坦克”展示(为了避免破坏与德国即将缔结的同盟关系故称为“苏联制”)。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