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3日,成都温江机场被神秘笼罩。荷枪实弹的军队将其重重围

酒馆茶色 2024-12-13 15:44:30

1998 年 3 月 23 日,成都温江机场被神秘笼罩。荷枪实弹的军队将其重重围困,一夜之间,往日穿梭的民航客机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偌大场地之中,唯余一架未涂装的流线型战机,机身上那寥寥却极为醒目的 “001 号” 红字。

这般景象是军事演练,还是另有隐情? 

“飞机到底能不能飞起来?”这个问题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心头。1998年3月23日,成都温江机场,歼-10的首飞时刻到了。

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尝试。从项目立项到今天,整整12年。这是一架全新的飞机,凝聚了数万名科研人员的心血,突破了无数技术难关。从气动布局到发动机,从航电系统到飞控技术,歼-10几乎每一项都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新领域。

宋文骢是歼-10的总设计师。自1986年项目立项以来,他就肩负起了这项国家重大工程。鸭式气动布局,这是他提出的关键设计。这种设计可以带来更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技术风险。为了验证这项技术,科研团队进行了一百万次风洞实验,最终攻克了气动稳定性难题。

不仅如此,歼-10还首次采用了数字电传飞控系统,这是一种完全依赖电子信号控制飞机飞行的技术,而在此前,中国航空工业从未尝试过。宋文骢知道,首飞不仅仅是对飞机的考验,也是对整个团队智慧的检验。

承担首飞任务的是试飞员雷强。他是试飞大队的王牌飞行员,有着超过1000小时的飞行经验,但这一次,他依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试飞前,雷强心跳达到每分钟152次。他的内心在挣扎:“如果系统失效,飞机失控,我该怎么办?”但他很快让自己冷静下来,“这不仅仅是我的任务,这是国家的任务,我必须成功。”

试飞当天,温江机场周围拉起了警戒线,荷枪实弹的士兵将机场围得水泄不通。宋文骢站在跑道边,目光紧盯着那架未经涂装的战机。他的手指微微颤抖,但脸上依然保持着平静。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分钟,都将载入史册。

雷强提着头盔,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飞机。他身穿桔红色抗荷服,目光坚毅,像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登机前,他转身向宋文骢点了点头。宋文骢用力握住他的手,低声说道:“交给你了。”   下午14时28分,绿色信号弹升空。雷强启动引擎,歼-10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缓缓滑行到跑道尽头。在最后一次确认仪表正常后,雷强果断拉起控制杆。

飞机像一只雄鹰,迅速提速,前轮抬起,随后整个机身冲向蓝天。

此刻,塔台内安静得针落可闻。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目光紧盯着雷强驾驶的那架飞机。无线电中传来雷强平静的声音:“飞机状态良好。”塔台内瞬间爆发出一阵欢呼,但宋文骢依然没有放松,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雷强按照预定计划,驾驶歼-10绕机场飞行三圈。他测试了飞机的稳定性、操控性以及飞行性能。在第三圈结束时,他发现飞机的表现超出了预期。

“油量还有剩余,”雷强通过无线电向塔台请求,“我能再飞一圈吗?”塔台短暂沉默后,指挥员批准了他的请求。

第四圈中,雷强尝试了急转弯和大角度爬升等高难度动作。歼-10的表现让他感到惊喜,“这是一架真正的三代战机,它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8分钟后,歼-10平稳降落。舱门打开的那一刻,宋文骢快步跑向飞机,与雷强紧紧拥抱在一起。他激动地说道:“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雷强摘下头盔,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刚才的紧张仿佛随着飞机的降落烟消云散。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歼-10的首飞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战机实现了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进步。从那一天起,歼-10成为了中国空军的中坚力量,也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骄傲。

雷强后来回忆说:“每一次起飞都是一种挑战,但每一次降落,都是对国家使命的交代。”宋文骢则感慨道:“这架飞机不仅属于我们团队,也属于每一个支持中国航空事业的人。”

那架编号“001”的战机,见证了中国从追赶到超越的征程。它的成功,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勇气的胜利。

0 阅读:1235
评论列表
  • 2024-12-14 13:47

    首飞26年了,照片还这么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