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 年,4 架身份不明的战机闯进我国领空,上级命令导弹营长陈辉亭马上把来机打下来,但他连续 7 次不听命令,坚决不发射。事后,空七军军长刘玉堤却大力表扬了他。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新中国国防建设正值起步阶段。彼时,国民党空军依仗美国提供的高空侦察机频繁侵犯大陆领空,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了严峻威胁。 我军为了应对高空侦察机的威胁,于1958年引进苏联地空导弹系统,并组建“543部队”以专门负责防空任务。地空导弹二营,作为这支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创造世界防空史上的奇迹,被授予“英雄营”称号。 陈辉亭出生于1934年的山东青岛,16岁参军,20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因战功卓著先后担任多种职务,直至1967年成为地空导弹二营的营长。其职业生涯中,陈辉亭以冷静、缜密和果断著称,而在1968年的一次重大事件中,这些品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1968年1月23日上午,广西宁明机场地空导弹二营的阵地上,气氛如剑拔弩张。警报声回荡在清晨的薄雾中,士兵们迅速进入战斗位置。指挥所传来的命令异常简短却急促:“四架美军战机入侵我国领空,命令二营坚决歼灭来犯之敌!”随着指令下达,导弹发射车启动,导弹缓缓竖立在发射架上,全营处于备战的最高状态。 陈辉亭站在指挥席上,目光死死盯着雷达屏幕。屏幕上,四个闪烁的点正以不合常规的队形飞速靠近。他指向屏幕对操作员说:“仔细观察,注意速度和飞行轨迹。”操作员立即调整雷达参数,力求捕捉到更加精准的数据。随着战机逐渐进入导弹射程范围,战士们整装待命,现场静得只听见设备的运转声。 这四架飞机的表现让陈辉亭的疑虑越来越重。从雷达数据来看,这些战机呈密集编队飞行,轨迹并不规避我军防空火力,甚至在空域内兜圈。陈辉亭迅速将情况报告至上级指挥所:“这四架飞机的飞行方式异常,要求重新核实敌机身份。”指挥所的回复坚决而迅速:“确认是美军战机,立即击落。” 接到命令后,陈辉亭并未贸然下达攻击指令,而是选择再次核实。他对操作员说:“仔细回放雷达记录,重新判断目标。”与此同时,他召集技术骨干研究数据,并试图从飞行速度、高度、航线特征等多方面判断飞机的身份。 指挥所的催促接踵而至:“立即发射导弹,不得延误!”陈辉亭向指挥员解释:“这些战机飞行轨迹不符合美军战术规律,呈密集队形没有规避措施,完全不像敌机的行为方式。”但指挥所未理会这一说法,仍然坚持命令:“坚决击落目标!” 此时,四架飞机距离导弹阵地仅百公里,情况变得异常紧迫。操作员汇报道:“目标进入接战范围,请求开启无线电捕捉!”陈辉亭站在发射控制台旁,沉声下令:“启动捕捉程序,锁定目标。”士兵们迅速操作,导弹系统完成了最后的准备。 与此同时,陈辉亭再次向上级请示:“早晨机场是否有飞机升空?雷达上显示的目标极像歼-6战机。”他提出的疑问再一次被否定:“今天早上没有战机起飞,目标确认为敌机。”这一回复令陈辉亭更加疑惑,但时间已不容他犹豫。 四架飞机的飞行方式愈发反常。它们没有任何敌意动作,飞行轨迹也不像是规避火力,更像是低空侦察的试飞行为。陈辉亭下令:“保持锁定,暂缓发射,继续观察目标。”他转身对手下说:“通知机场再次核实清晨战机起飞记录,并尽快确认飞行员身份。” 上级的催促变得更加严厉,甚至开始责骂他“拖延战机击落时机”。此时,导弹发射车的引导技师已经将手指放在按钮上,随时准备按下发射键。陈辉亭突然上前一步,按住技师的手说:“没有我的命令,谁都不能发射。”技师惊愕地望着他,但没有抗命。 目标继续接近,已进入17公里的射程范围。陈辉亭再次请求上级:“请立刻核查,若击落自己人,后果不堪设想。”上级的回复依然是拒绝,他的抗命行为引发了指挥所的极度不满。 战机的轮廓在雷达屏幕上愈发清晰。二营全体官兵在紧张的等待中屏住呼吸。陈辉亭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判断。他命令操作员关闭发射权限,并命人全力联系机场指挥官,务必确认战机身份。 就在四架飞机即将进入阵地上空的最后一刻,指挥所的最新指令终于传来:“立即停止攻击,四架战机为我军歼-6,现已脱离危险空域。”二营战士们欢呼起来,所有人都为这场悬崖边的“生死对决”松了一口气。 最终,陈辉亭的坚持促使上级展开进一步核查,事实证明,这4架战机确实是我军歼-6战机。原来,由于一次技术故障和沟通失误,这批战机未能正常与指挥所联络,反而被误认为是“美军战机”。若非陈辉亭的果断判断和多次请示,这批战机很可能被误击,造成严重损失。 事件平息后,空七军军长刘玉堤亲自带领4名飞行员向陈辉亭表达感谢,并对他的冷静与担当给予高度评价。陈辉亭的行为不仅避免了一场灾难,也展现了他以大局为重、勇于承担的军人品格。他挽救的不只是战机和飞行员,更是整个防空作战的信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