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式霸权为何必定会速亡?

品史学家江樵 2023-09-28 15:17:01

生产荒废、百业废弛、经济萧条……这一切,都说明秦帝国经济大厦正在崩塌。

这个画风,与几十年前的强秦相比,似乎有云泥之别。

当初,秦国靠着强盛国力和雄厚武力统一六国,风光无两,盛极一时。

可随后的经济崩溃,一直持续到西汉初年,以至于西汉之初皇帝出行时找不到相同颜色的马,将相出行得坐牛车。

秦国经济都沦落到了这种地步,被它打压掠夺的六国则更差。是因为六国不努力吗?不,秦国正通过赋税与徭役,不断进行着多轮收割,让六国百姓疲于奔命。

但到了汉朝,还是这片土地,却焕发出勃勃生机,人民生活富足美满。 

可见,六国和六国百姓没问题,是秦国的发展模式不对劲。

从统一六国到灭亡,秦帝国仅持续了14年。

秦国“奋六世余烈”所积蓄的国力哪去了?强大的秦军为何突然战斗力跳水?秦国霸权到底是因何而土崩瓦解呢?

灭秦

速成速败的战争经济

客观来说,秦国这地方,并不太适合发展经济。

秦皇先祖是养马之人。因其把周天子的马伺候好了,周天子一高兴,便赏其一块蛮荒之地。这里离中原实在太远,不仅穷,人还少,交通也成问题,经济怎么发展呢?

经济不行,人才更缺。在中原的有志青年眼中,秦国简直就是一块鸟不拉屎的地方。连丞相百里奚,都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

为了求发展,秦国转而开启西进,全力征服了当地土著:戎狄。比如秦穆公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逐霸西戎”。

特别是从戎狄手中逐步夺得了陇东高原、关中平原等地。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秦国在这些地区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将之变为重要的粮仓。

这,成了秦国发展的第一桶金。

秦国尝到征服与扩张的甜头后,在这条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要实现秦国的霸权,必须要有两个前提:第一,拥有强劲的军事作战能力;第二,具备战争所需的丰厚物质基础。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拉开了秦国变法大幕。

商鞅成功地将秦国调整为一台巨大的战争机器。

一、军事霸权一马当先

在商鞅变法之下,秦国建立了军事经济体制。

首先,得建立有利于行使霸权的官僚制度。商鞅提出推行军功爵制,扶持军功阶层。

秦军将士若在战场上立了功,便向其赐爵授田。没有功劳,啥都捞不到。“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样,就将秦国的旧贵族排挤出权力中心,使得满朝都是立功之人。

仗打多了,缺人怎么办?

秦国推行新的户籍制度:“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通过在基层实行十五连坐制,将大家庭拆分为五口之家,每家人一少就好管。这样,收税、征兵的事情都容易多了。

虽然人力资源开发渠道是有了,但怎么把人都动员起来呢?

秦国决定将战争劫掠所得进行分享,并用法律的形式将这一行为规范化,厚赏重罚。

只要大家踊跃参军,就能吃香喝辣、赏爵分地,走上人生巅峰。

秦军的虎狼之师

二、重本抑末的战时经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打仗,没有物资保障怎么行?

商鞅便提出“农战”基本国策:“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秦国将农业确立为本业:“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除了自己吃饱之外可以将多余的粮食捐给国家,捐得多的还能赐予爵位,种田种得好就可以当官。这样,大家就都有积极性了。

除了打仗和种田之外,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就惨多了。

商鞅提出严厉约束“五民”,对“谈说之士”“处士”“技艺之士”“勇士”“商贾之士”都严加管制。同时,增加关税征收比例,限制商品流动,由国家管理调配工商业。

一番调整后,秦国人要想混得好便只有两条路:要么就打仗,要么就种田。

这样,秦国人踊跃入伍,士气高涨,一上战场就嗷嗷叫地抢人头。并且装备还很精良,补给源源不断。

一支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就这样诞生了。

靠着战争红利,秦国一举摆脱贫困,成为高福利国家。不少秦国人开始有钱有地。他们为了得到更多土地和更高爵位,转而更积极地投身于耕战事业中。

于是,秦国的战争机器马力全开,举国转入“战争-掠夺-再战争”的正向循环中。

当然也不是没有隐患。这台机器只要一开,就很难停下来。就好比是一台战车,通过商鞅变法的改装,重点突出战斗、能源和动力模块,连安全防护、减震缓冲装置都是一减再减。

因为装置针对性极强,商鞅只能保证在全速运转时是稳定的。一旦减速或停顿,其他装置都缺损跟不上,就会带来众多难以承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但是此时,秦国已被战争经济所裹挟,开弓没有回头箭。

不靠战争,秦国怎么能发家致富、远超其他国家呢?谁能拒绝眼前巨大利益的诱惑呢?    

秦始皇

顺风神逆风坑的驭国之术

依靠高效的军事体系,秦国将战争生意越做越大,先是吞并一个地区,然后吞并一国。在嬴政的指挥下,这头越来越庞大的战争巨兽,最终吞并了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军兵不血刃攻占了临淄,齐王束手就擒。至此,秦国完成了对最后一个国家的征服。

但征服总是有边界的,不光是中原,就连世界也如此。那么,征服六国之后,如何树立秦朝独一无二的霸权呢?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要顺利治天下,最好的方式就是融合,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不就好管理了吗?

秦国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秦始皇发现,要融合,实在太难啦。秦国的战争机器短时间内转型很难,这成为一体化的阻碍。

因为在过去,中原国家相互之间文化和经济等往来频繁。这样,大一统才渐渐有了经济、文化和思想的基础。

但这和秦国的发展模式有点不搭。

秦国人是干什么的?打仗、种田和抢夺。这,与搞商贸的中原人能有共同语言吗?

论文化,秦人崇尚法家,也没啥历史文化。在中原百花齐放的氛围下,秦国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谈何文化自信?

论经济,秦人主要是靠战争发家,在产业资源上并不占优势。要是纯靠发展工业和贸易,不发动战争,秦国能拼得过中原吗?

因而,秦国得选择依托其军事优势,靠霸权来构建天下秩序。

一、驭民五术用以驭国

商鞅的确是个奇才。他在变法的过程中,整出了不少理论成果,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驭民五术”。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1、壹民。统一思想,垄断意识形态,实施愚民政策。

2、弱民。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所以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疲民。为民寻事,使之疲于奔命,不得消停,然后换来统治者的安稳;不停征战,不停徭役,使得民众无暇顾及他事。

4、辱民。使之匍匐于生计,没有自尊自信。并且让他们相互猜忌,相互检举揭发,惶惶不可终日。

5、贫民。除却民众生存必须,剥夺其余粮余财,让他们听任摆布,等着吃救济。

秦朝将这套驭民的办法直接拿来驭国。

依靠其武力与强权,秦国拼命掠夺与挤兑六国百姓。秦朝由此越来越强,原六国势力越来越弱。这样,秦国霸权不就稳了?

商鞅变法

二、郡县制与车书同

要壹民有什么好办法?秦朝选择推行郡县制与“车同轨、书同文”。

有人说,按照当时的生产力状况,郡县制是不应该这么早就出现的。

这句话,既对也不对。确实,按照秦国的实力,还不具备实行郡县制的条件。但面对当时的形势,实施郡县制,是其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原因很简单,这个制度过去在秦国推行得相当成功。

秦国一直就在干郡县制的尝试。从最初设立县到商鞅变法,一共经历了三百多年。最后,商鞅变法才将郡县制定为国策:“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秦国一共设立了三十一个县,每个县都任命县令、县丞。

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军将士每攻克一城,便就地设置郡县,任命长官,将这块地方直接纳入郡县制的体系中。

这样,郡县制也成为了新帝国的国策。

因为六国故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都抱成团了不好管。通过设立郡县,把原有的国家全部拆分、打散,弄得原六国势力大家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服谁,是不是就好管多了?

除了行政统一,文化也必须统一。为此,秦国积极推行车同轨、书同文。此外,经济领域也跟进,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等。

这就好比新公司要搞团建,就得统一制度、统一口号、统一服装等等。反正就是先把氛围搞起来。

但是总有些刺儿头,说价值观不同不能强融,那咋办?于是,秦始皇想了个“焚书坑儒”的办法,直接给六国文化来个格式化,以后只能有一种文化,便是法家文化,就问你服不服?

郡县制

三、继续掠夺

接下来,便是怎么弱民、疲民、辱民、贫民了。

秦朝对秦人还挺不错,否则刘邦入关时也不会就因约法三章深得秦人心了。因为秦人就担心义军来了,自己靠军功得到的田宅和钱财不保啊!

但对原六国的百姓就完全不同了。

原六国军队闲下来了是吧?你去打仗啊!北击匈奴,南攻蛮夷,都需要大把的人手呢!

原六国老百姓没事干了?征发徭役了解一下?服兵役、徭役,再加上其他杂役的人口,总规模不下300万人。而秦朝的总人口也不过才2750万而已。   

据史料记载,秦朝的劳役是商周的35倍,征收的田租、人头税、食用盐等商品税收是以前的20倍。

就这样,借着强秦的实力,再配以商鞅的强权策略,虽然征服六国让秦国花费了巨大的成本,但所有这些都连本带利从原六国百姓那里掠夺了回来。

于是,秦帝国生生将霸权延续了下去。  

阿房宫

危机四伏的秩序

秦帝国将商鞅的一套施于天下,有效果吗?

肯定有效果,但可惜得罪了天下所有的人;不仅仅是原六国百姓,也包括秦人。

因为这一套高压的方法,顺风无敌,逆风则会坑。

当秦帝国拥有绝对的实力时,六国百姓瑟瑟发抖、任凭处置。但当秦帝国实力不济时,长期被压迫的六国百姓就会像弹簧一样反弹。

可现实恰恰是,秦国的发展形势渐渐堪忧:

统一战争结束了,接下来秦与匈奴、南越的战争,基本上是投入大于产出。也就是说,秦国的战争经济模式已经失去了增长点,陷入了停滞阶段。

这可就麻烦了。

过去,这台战争机器是正循环,军工体系的产出源源不断,红利滚滚来。但现在,战争机器只能开一半,转入低效循环甚至负循环,各种毛病全都冒出来了。 

一、本国贫富差距拉大

秦统一后,出现了两个新现象:武将纷纷被雪藏、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这两个现象,究其原因,都是一样一样的。

秦国过去不是台战争机器吗?大家都指望靠打仗升官发财。可战争红利期过去了,再没有那种富得流油、弱小易推倒的进攻目标了。

原来那么多打仗的将军,现在不需要了,是不是要慢慢开掉呢?

连将军都被开了,那普通人的上升渠道是不是就更窄了?过去,秦人靠打仗抢钱抢地抢爵位的好日子,从此便一去不复返了。再加上连年战争过后的经济萧条,老百姓的日子可以说是一天不如一天。

但是,功臣贵族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还得享受不是。你看看秦始皇修建阿旁宫,整得跟仙境似的,那功臣们住好点、吃好点、用好点也不为过吧?于是,他们使劲花着从六国掠夺来的金银财富,抬高物价,让老百姓没了活路。

老百姓不都服徭役服兵役去了吗?地没人种,还要交高额赋税,这生活怎么过?不如干脆把地和田宅卖给功臣贵族们换俩钱得了。

这样,功臣地主们的土地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奢侈,而老百姓越来越穷。贫富差距变大,矛盾日益尖锐。

繁重的徭役

二、原六国百姓为秦国填坑

如果把战争比作生意,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应该都是大赚的。但接下来秦国继续发动对匈奴和南越的战争,可以说不仅不赚,反而连本都赔了进去。

近百万军队,每天都在边境产生巨大消耗。哪怕秦帝国的战事有所进展,所占之地也是待开发的蛮荒之地,根本带不来任何收益。

越来越多的成本和消耗,都更多地分摊到六国百姓头上。

服兵役,六国百姓没少去。“守五岭五十万人,蒙恬所率防匈奴兵三十万人。”秦灭楚时,王翦调全国之兵也才六十万人,可见后面补充了不少原六国的军队。

服徭役,也是靠六国百姓。六国的百姓,被征去服苦役,修建长城、始皇陵、阿房宫,仅在咸阳服役的就有70万人。

秦国还直接抢。六国之前不是有很多豪门巨贾么?他们全部被强制迁徙到咸阳,共计12万家,其所留下的众多产业,全部被秦收归国有。

此外,原六国百姓还得承受秦帝国的摊派。在占领齐国后,帝国要求齐地百姓向与匈奴作战的蒙恬军输送粮草。“率三十钟(粮食)而致一石。”钟和石为计量单位,一钟约为六石多。即便损耗率达到惊人的99.5%,那齐人也得乖乖将粮草送到前线去。

这让六国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下降得远比秦人更快。秦统一之后,他们没有吃过肉,倒挨了不少打。

于是,怨气和矛盾在不断积聚。

远征南越

三、满地的星星之火

秦始皇本想将六国百姓都驯服成任其驱使、压榨的工具人,从而完成霸权下的大一统。

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秦人能够接受被奴役,是因为秦人享受了战争带来的高福利。苦就苦点吧,至少大家都发了财。

但六国人是啥好处都不沾边,被随意PUA和拿捏。

高压之下,被赋税和徭役压迫得过不下去的六国百姓,不少人选择了与现有秩序脱钩,从事山贼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比如在睡虎地秦简中,士兵惊就在家书中写道:“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新地,指的是帝国征服的六国故地。当地盗贼众多,以至于惊急切地提醒亲人不要去。

而在陈胜在大泽乡幸会吴广之前,刘邦就早早地带着一帮服苦役的兄弟到芒砀山占山为王去了。

像刘邦这样的草莽英雄,当时估计不老少。否则,陈胜的队伍也不会只用了几个月就由900人急速裂变为数十万人之多。

大楚兴,陈胜王

强弩之末  

种种隐患堆积起来,就成了秦国的大患:

一、国力的衰退

经过历年战争,让秦国“奋六世余烈”所积蓄的家底被消耗得所剩无几。

自打铁器投入使用提升一波生产力后,秦国在 科技上也再没有大的进展。

帝国的国力便在停滞不前中日渐衰退。  

二、陷入崩溃边缘

前面说了,商鞅的驭民之术,是顺风无敌,逆风坑。

当帝国镇不住时,星星之火便满地都是。但秦帝国将所有人都踩在脚底下,于是所有的火都得自己来灭。这样来来回回快累死,到最后有心无力只能是躺平,听任六国百姓去闹。

三、军队失去战斗力

秦后期,秦军已是一盘散沙。

随着高福利的失去,秦人开始不再热衷于战争。功臣们也觉得,即便满世界招摇撞骗割草,也比再一次掉进战争泥沼要强啊。

连愿意打仗的人都没有了,还哪来什么名将呢?

因而,到秦帝国大厦将倾时,秦军的战斗力大幅跳水,军事天才全跑到对手那去了。

四、霸权成为大一统的阻碍

过去六国百姓厌恶诸侯间的征战,渴望得到安定的生活。

秦朝用霸权带来大一统,通过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大市场。这看上去还是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大家便纷纷拥护秦朝。

可接下来,秦朝各种神操作,比如限制贸易流通,跨区域流通要收重税;打压并没收六国商贾资产等等。

这样搞,岂不是开了大一统的倒车吗?

这样一来,原先支持秦的,现在也有不少持反对意见了。跟着秦国混,搞不好到时候输得裤衩都不剩。

就这样,秦式霸权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刘邦斩白蛇

尾声:霸权的瓦解  

刚开始,秦二世根本没把各地形势变化放在心上:区区几个蟊贼折腾,能成什么大事?

过去六国那么强,还不是一个个都被秦军拍熄火了么?

就用他们给年轻将领涨经验值吧?

但此一时彼一时。不断传来的前方战报,说明问题要比他们想象 要严重得多: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兵,一路兵力增长过万,攻下陈县后称王,国号张楚;

六国旧贵族群起响应,新的六国又重新建立;

秦军不堪一击、节节败退。秦朝委派的地方郡守要么投降,要么被杀;

陈胜大将周文率战车千辆、士卒数十万,攻破函谷关,到达戏亭,距秦都咸阳已不到百里。

……

事物发展尚见苗头时,或许还能控制;但一旦形成了某种势,便足以形成震动泰山根基的效果。

不知在如今,秦帝国霸权瓦解的故事,会不会给人们带来些许启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