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高校教授卖掉北京房产,携领全家赴美定居,走前怒放“豪言”:中国文化低级,要让儿子当“101%美国人”。 2018年,徐思远因参加国际经济学会议,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交流。在这个高大尚的场合,他不禁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不平衡感。他对周围西方经济学者的服装与自信感到羡慕,同时也暗自生出一种无力感。 尽管在国内的学术领域有着不错的成绩,并且生活优渥,但在这些西方同行面前,他却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让人感慨的是,这种失落感,在他心中种下了对美国的憧憬和渴望。 在徐思远的观念中,美国不仅代表着更高的社会地位,也是一个充满可能性和机会的地方。他渴望获得那种在学术城堡中自信满满的感觉,于是他下定决心,卖掉北京的房产,带着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举家移民美国。这一极端想法的背后,是对美国梦的盲目追逐以及对自己文化身份的逐渐否定。 这个决定让徐思远的妻子内心充满了疑虑和恐惧。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她多次尝试劝说丈夫放弃这个想法。毕竟,徐思远在国内拥有稳定的工作,丰厚的收入,以及美好的家庭生活。 然而,徐思远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深切失落,让他无法自拔,最终他决意启程。这种对于未来的期待,伴随着对中国文化的贬低和排斥,让这个决定看似充满理想,却也埋下了日后悔恨的种子。 移民后的生活证明了徐思远的决策是多么天真。抵达美国后,他希望凭借自己的学识找到高端的学术职位。然而,现实如同一记重拳,打得他措手不及。 他在求职时发现,国内的资历在美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简历投出无数,却无一所高校愿意雇佣他。曾经的教授身份如同泡影,消失得无影无踪。工资微薄的生活让徐思远不得不从事体力劳动。 他每天清晨五点起床,拖着疲惫的身体去洗衣店拖地,或者去外卖送餐,有时甚至当出租车司机。时间一久,他明白了,这却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曾经向往的“美国梦”,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毫无意义。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常常思考,是什么让自己走上这条路,又是什么让自己如此绝望。 在求职的无望与生活的无奈之间,徐思远心中对中国的厌恶也愈发加深。他公开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要让孩子“成为101%的美国人”。这句话不仅反映出他对美国文化的盲目崇拜,更显示了他对自己文化根源的深刻否定,并引发了网上的强烈反响。在许多人看来,他不仅忘记了自己的出生国,甚至完全与中国的文化彻底决裂。 更令人震惊的是,随着春节的申遗成功,徐思远不仅没有感到振奋,反而怒斥联合国“违背普世价值”,并发起了所谓的“制裁”。他居然扬言,未来半年内他的网约车将不会驶入联合国纽约大厦的附近,甚至乘客若要求去联合国,他会立刻让他们下车。这种极端行为让人不禁思考,这究竟是何种思维逻辑的反映? 在一系列自我否定与对自身根源贬低的言辞背后,徐思远最终演变成了对文化的极端追随。他不仅拒绝让孩子学习中文,甚至不希望他接触任何与中国有关的元素。为了迎合他心目中的美国形象,他时常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侮辱祖国的言论,声称“中国文化低级”。在这种心态的扭曲下,徐思远失去了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同时也在美国社会中遭受到了冷漠与歧视。 他的盲目崇拜,并不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 面对来自社会的排斥,他对祖国的指责逐渐演变成了无休止的自我否定,迫使自己在两个文化中不断挣扎。网友们对此表达了质疑与愤怒,纷纷认为一个曾经的中国教授,居然能够如此轻易地抛弃自己的文化和祖国,这不仅是对自身身份的否定,更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生活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沉淀,徐思远的内心并没有因为“美国梦”的实现而得到满足,反而因为对身份的错乱与对文化的否定而倍感焦虑。 他曾以教授的身份自豪,但如今,他过着连温饱都难以保证的生活,让他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过往的点滴回忆让人感到痛心,曾经充满朝气的教学环境,如今只是遥远的回忆。 正如古语所言:“根深则叶茂,根浅则叶落。”徐思远的故事不仅是他个人的追求,也成为了许多移民共同的心声。希望更多人能够从中领悟到,真正的幸福不是在外部环境中寻找,而是在内心深处重新发现自我。文化是我们的灵魂和归属,无论身处何地,让我们依旧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坚守自我。
自娱自乐
电子宠物。
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