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3岁的年轻女医生请假“回家探亲”,谁知道假期结束后,她却死活不肯回医院,甚至咬牙对领导说:“就是开除我党籍,我也不可能回去,除非你们抬的是我的尸体!”医院领导这才意识到,她瞒着所有人去了那个凶险至极的地方……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刘亚玲的名字,但她的一生,充满了勇气、坚韧与奉献,说是一段救死扶伤的英雄典范也毫不为过。 可你要是问她,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她可能会笑笑,表示她只是尽了点微薄的力量,做了点该做的事。 从小生在西安郊区的刘亚玲,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光环,甚至因为家里比较困难被舅父舅母收养了。 在什么样的家庭长大,自然都免不了家长的耳濡目染,她也从小就知道了,做人要有担当,有责任,在那个时代,对一个出生贫苦的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呢? 刘亚玲从小就是个活泼好学的女孩,不仅学习不用操心,还经常帮父母做些家务,能看出她从小就有着不小的责任感和毅力。 她的心里有个梦想——当一个能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可能会有人觉得,她的想法实在是太过大胆,毕竟那个年代,女孩似乎就只该“相夫教子”,而不是站在手术台前。 1981年,刚成年的刘亚玲考入了西安第四军医大的护理专业,成为了那个年代十分稀缺的大学生人才,她勤奋好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北京301医院,这在很多人眼里,简直是“上天赐的机会”。 可刘亚玲并没有顺着大家的期待走下去,反而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她拒绝了前往北京301的机会,而是选择了云南文山的陆军67医院。 要知道文山可是离边境非常近的地方,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牵动战事,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刘亚玲要放弃北京大医院如此安逸的机会。 很多人都觉得她疯了,甚至有些人觉得她是在“找死”。但她不以为然,觉得既然自己当了医生,那就要去最需要自己的地方。 1984年,刘亚玲终于跋山涉水来到了工作单位,医院的条件简直差到无法想象,病房简陋得像临时搭建的,走廊成了病床区,床间距几乎没有,活都不一定能活,更别谈什么隐私了。 每天战士们因伤因病被接二连三地送来,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可这些,都无法阻挡刘亚玲的初心。 每次伤员被送进医院,她总是第一时间冲到病房,查看病情,拿起针头,做着最细致的护理,有一次,伤员多得连走廊都站不下,刘亚玲就把自己塞进了最狭小的角落,眼睛瞪得大大的,专心致志地给一个又一个战士做手术。 她没想过是否会被感染、是否会被战火波及,她只知道:每一个救回来的生命,都是她最重要的使命。 1985年,刘亚玲迎来了她的“战地转折”——她趁着探亲假,偷偷跑到了“猫耳洞”阵地,这个地方离前线几乎就只有一墙之隔,随时都有可能遭遇敌人的炮火。 但刘亚玲毫不犹豫地进入了阵地,成为第一个“闯入”阵地的女护士。 那天,她在伤员中忙得不可开交,忙着包扎、忙着安慰,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候刚扒一口饭,就有重伤濒危的战士被抬进来,她又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当中。 虽然她并未因此获得什么荣誉,但她却从那时起获得了战士们的尊敬和爱戴,大家都叫她“猫耳洞里的南丁格尔”。 但即便如此,刘亚玲的行为还是惹来了上级的批评,按规定,她不应该擅自离开医院,可她不以为然,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 最后她因“违反纪律”而受到了组织的处分,许多人问她,值不值?她的回答简单却深刻,如果为了救更多的生命,自己连命都可以不顾,其他又算得了什么? 战争结束后,刘亚玲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奋斗,后来成为西京医院的主任医师,但刘亚玲似乎就是不愿享受这份安逸悠闲,偏要用手把底层人民高高托起。 2004年,刘亚玲放弃高薪和安稳的职位,回到了家乡长安区,因为她发现,家乡的医疗资源简直能用贫瘠来形容,许多老百姓因病致贫,甚至有些病人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去。 于是刘亚玲决定用自己积攒的经验和资源,创办一家乡村医院。 2008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在家乡开设了丰京医院,医院虽然不大,但她提供的服务却是用心且低收费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贫困家庭,刘亚玲总是义无反顾地提供帮助。 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什么叫真正的“人间天使”,这些年来,丰京医院已经成为了周围数十个村庄居民的重要依靠。 前几年新冠肆虐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家躲得好好的,刘亚玲却拉着丈夫一起,顶着病魔的侵袭四处奔走,只为让当地人民得到更好的防护条件。 她不仅捐钱捐物,还亲自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甚至全省人民用的消毒液,都是他们借了上百万生产的。 有人觉得她傻,又伤财又费命,人民也不一定念她的恩,但对她来说,无论是救死扶伤,还是抗击疫情,都是使命所在。 如今年过六旬的刘亚玲依旧坚守在医院,对她而言,做一名医生,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那份最诚挚的初心。 (信息来源:央广网 ——中国退役军人|刘亚玲:“战地女神”自主择业,回到家乡农村当“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