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返航!”特级试飞员梁万俊,驾驶新研发的“枭龙”战机冲上了云霄。飞机爬升到12000米高空后,忽然,燃油表上的数据快速下降,油泵信号灯亮起,飞机出现了漏油故障。 “油量输出过快,已关加力,报告返航!”耳机中传来梁万俊的冷静声音,而地面指挥塔台里的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2004年7月1日,在成都的碧空之上,“枭龙”战机的试飞任务原本是一次常规飞行,却因突发故障,险些演变为一次悲剧。 梁万俊是一位拥有13年飞行经验的空军特级试飞员,当天,他接到试飞“枭龙-4”战机的任务。这款新机型是中巴联合研发的成果,汇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对于它的性能验证至关重要。梁万俊深知,这不仅是一场飞行,更是一场关乎国家航空事业未来的考验。 下午1点09分,战机拔地而起,呼啸着冲向天空。9分钟后,飞机顺利爬升至12000米高空,梁万俊熟练地完成了一系列测试动作。然而,当他检查仪表时,油量指示突然从2000升骤降至700升。随后,油泵信号灯亮起,警报声骤然响起。这一异常如同一颗炸弹,打破了机舱内的平静。 “可能是漏油!”梁万俊迅速作出判断,并将飞机掉头对准机场方向。他关闭加力,以尽量减少燃油消耗,同时将情况第一时间上报地面指挥。塔台指挥员钱学林果断下令:“赶紧返航!”此刻,距离机场还有70公里,油量已经不容乐观。 两分钟后,事态进一步恶化。燃油表指针快速归零,发动机彻底熄火,飞机进入无动力状态。仅靠惯性滑行的“枭龙”战机,像一块巨大的铁块,从12000米高空急速下降至4800米,而此时距离机场仍有22公里。 “跳伞还是迫降?”所有人的心弦紧绷。根据飞行员安全守则,梁万俊完全可以弃机跳伞。然而,他没有选择这条更安全的路。放弃战机意味着试飞数据的丢失,这对于“枭龙”的改进和后续试飞将是毁灭性的打击。短短数秒内,他作出了决定:“报告,请求尝试空滑迫降!” 空滑迫降,是在飞机完全失去动力的情况下,仅靠滑行完成降落。这种操作极其危险,稍有偏差便可能机毁人亡。指挥员经过短暂讨论后,同意了梁万俊的请求,塔台随即启动紧急预案。机场清空,救援车辆全部就位,所有目光锁定在这架正滑向跑道的战机上。 梁万俊在耳机中接收着塔台的指令,同时全神贯注地操控战机。他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通过调整飞机姿态和速度,用势能换取动能,尽量保持飞行的稳定性。飞机穿过云层,逐渐接近机场跑道。 “放起落架,准备降落!”钱学林的指令响起,梁万俊精准控制飞机,以每小时361公里的速度滑向跑道,这个速度比常规降落快了近一倍。巨大的轮胎摩擦声响起,战机擦着跑道滑行了1700多米后,稳稳停在了跑道尽头,距离尽头仅剩300米。 机场沸腾了!科研人员冲向战机,将梁万俊从驾驶舱中拉出。一位老专家激动地抱住他,眼中满是热泪。这不仅是一次迫降的成功,更是一次将生命与科研成果一同挽救的奇迹。 这场生死迫降,并非偶然的成功,而是梁万俊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技术的体现。作为一名试飞员,他不仅是飞行员,更是飞机性能的鉴定者、问题的发现者和设计的改进者。 为了胜任试飞工作,他曾自学《空气动力学》《军事高科技知识教材》等书籍,记下3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他常说:“优秀的试飞员,也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设计师。” 他还深刻明白,飞行中哪怕细微的调整,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2002年,他曾在新机试飞前发现驾驶杆操控困难,提出改进建议,最终大大提升了飞机的操控性。正是这些经验的积累,支撑他在危机时刻临危不乱,作出正确的决策。 梁万俊的“生死8分钟”,不仅挽救了一架价值上亿的战机,也为“枭龙”战机的改进和定型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一壮举展现了中国军人在面对绝境时的担当与无畏精神。 这份精神也激励着更多后来者。如今,梁万俊已经将试飞工作的经验传授给新一代试飞员。他总是告诉年轻人:“试飞员是和平时期离死亡最近的职业,但风险可以被规避,只要你足够专业。” 在第十二届中国航展上,当梁万俊望着天空中翱翔的“枭龙”战机,眼眶微微湿润。他说:“这架飞机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也让我记住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梁万俊的选择,是一次用生命诠释责任的壮举。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中国航空事业一次次突破极限,飞向更远的未来。
英雄
国产战鹰能从严重落伍到在短时间内完成追赶并超越,离不开无数英雄试飞员舍生忘死保全飞机的大无畏精神,你们是中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