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胡琏奉命重建十二兵团,他野心勃勃,想联合十八军老军长方天、罗广文,在江西聚集二十万大军,成为仅次于白崇禧、汤恩伯、胡宗南之后,国民党军的第四大军事集团。 1948年12月15日,国民党十二兵团在双堆集战役中陷入重围。面对解放军的猛烈攻势,兵团司令黄维和副司令胡琏决定乘坦克突围。 两人过河后在一个路口分道扬镳,这个决定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黄维的坦克不久后因故障被迫停车,随即被解放军俘获,而胡琏则继续向前突围。 胡琏乘坐的坦克遭到解放军战士的手榴弹攻击和密集射击。虽然背部被弹片击中,但由于一路上遇到的解放军部队和民兵误以为这是己方缴获的战利品在试车,让坦克得以通过。 在坦克油料耗尽后,受伤的胡琏在战车营长甘义三的搀扶下,先是乘船渡过涡河,后又搭乘牛车,最终遇到一支国民党骑兵部队,终于逃出了包围圈。 在后方医院治疗时,医生从胡琏背部取出了32块弹片,其中几块与心肺仅有一指之隔。这次负伤让胡琏元气大伤,但并未打消他重整旗鼓的决心。 1949年初,蒋介石任命胡琏为第二编练司令,负责收拢从淮海战场逃回的残部并训练新兵。第二编练司令部设在江西南城,这里远离前线,便于训练部队。 江西省主席方天对胡琏的重建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他不仅拨付军费,还帮助征召新兵,使得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在短短三个月内,胡琏就恢复了第十军和第十八军的番号。这两支部队虽然与原来的建制差距甚大,但在当时已经算得上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胡琏多次向南京当局请示,要求将第二编练司令部改编为十二兵团。考虑到胡琏的军事能力和重建成果,南京方面最终同意了这一请求。 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的实力分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三大战役后,残存的主力部队主要集中在三个军事集团手中。 西北的胡宗南集团拥有三十余万兵力,主要驻守在陕西、甘肃一带。这支部队装备精良,是蒋介石在西北的重要依靠力量。 华中地区的白崇禧集团同样拥有三十余万兵力,驻扎在长江沿线。白崇禧作为华中"剿总"总司令,掌握着这一地区的军事大权。 京沪杭地区的汤恩伯集团约有四十万兵力,是三大集团中实力最强的。汤恩伯担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负责守卫这一重要经济区域。 这三大集团虽然兵力众多,但大多是重建和整编的部队。经过淮海、平津等战役的重创,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已大不如前。 在这种形势下,胡琏看到了一个机会。他认为只要能够联合几支有实力的部队,就有可能组建第四大军事集团。 胡琏首先拉拢的是江西省主席方天。方天不仅是省主席,还兼任江西绥靖公署主任,手下掌握着约五万人的地方武装。 这些地方武装虽然装备简陋,训练不足,但只要经过整编和训练,就能成为一支正规军。方天和胡琏都曾经担任过十八军军长,两人有很深的私交。 接下来,胡琏将目光投向了在四川的罗广文。罗广文担任第七编练司令,手下有四万多新编部队。 胡琏多次发电报给罗广文,邀请他率部东来江西。胡琏的计划是将三支部队合并,形成一支二十万人的大军。 在胡琏的设想中,这支部队将以十二兵团为核心,吸收方天的地方武装和罗广文的编练部队。三个人都当过十八军军长,在军中都有一定威望。 如果这个计划成功,胡琏就能拥有一支堪比三大军事集团的力量。这不仅能够增强他在军中的地位,还能为国民党在江西地区提供有力的军事支持。 面对胡琏的邀请,罗广文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从军事角度来看,罗广文认为带领新训的川军跨越千里到江西,存在诸多现实困难。 第七编练司令部的部队都是新兵,缺乏长途行军的经验和组织纪律性。这支队伍从重庆行军到江西,途中必定会出现大量逃兵。 陈诚对胡琏的计划也持反对意见,他向罗广文指出江西并非久守之地。陈诚建议罗广文留在四川,与胡宗南及西南军政长官张群保持联系。 白崇禧同样看出了罗广文的价值,多次通过电报拉拢。他承诺只要罗广文率部前往汉口,就能获得一批美式装备。 罗广文对胡琏和方天的邀请持保留态度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担任十八军军长期间,罗广文与胡琏之间就存在矛盾。 当时罗广文想让亲信赵秀昆担任十一师师长,却遭到胡琏的抵制。这段经历让罗广文对与胡琏合作产生顾虑。 解放军的渡江战役比胡琏预计的来得更早。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打破了胡琏在江西扩军的计划。 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胡琏不得不率领部队向西撤退。这支刚刚重建的十二兵团,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抵抗意志。 随着战局的迅速变化,国民党军事格局彻底崩溃。三大军事集团也相继瓦解,胡琏组建第四大军事集团的计划成为泡影。 胡琏的失败证明,在1949年的历史转折关头,任何维系和扩大国民党军事实力的尝试都是徒劳的。国民党军队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最终,胡琏的野心成为一场空中楼阁。这不仅是一个军事指挥官个人计划的失败,更是整个国民党军队衰落的缩影。
1949年初,胡琏奉命重建十二兵团,他野心勃勃,想联合十八军老军长方天、罗广文,
鹏天玩转旅游
2024-12-10 20:35:27
1
阅读: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