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南吕」八卦编钟此件鎏金编钟器形呈

东园雅集 2024-12-09 09:39:18

清康熙五十二年 (1713) 御制铜鎏金蒲牢钮「南吕」八卦编钟

此件鎏金编钟器形呈圆酒桶形、腹腰稍宽、下口平齐,和战国时代原型的扁圆而下口带角的造型颇不相同。康熙亦统一编钟的大小,以钟壁的厚薄和重量来调节高低音调、有异于前朝以小钟发高音、大钟发低音的做法。钟身前后分铸「八卦」纹一组、横向以鼓钉、纵向则以回纹形的夔龙分隔。正面中央铸阳文楷书律名「南吕」,背面铸年款「康熙五十二年制」。下方近口处铸八个「音乳」,作击打之用。

清代时按古制于坛庙祭祀和殿陛典礼两类场合使奏用中和韶乐、而乐器的种类和配件非常讲究,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材料(又名「八音」)制造,凡十六种、多达六十多件。编钟属金属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系,而它的历史更可追溯至商代。据万依在《故宫博物院藏宝录》(香港1985年出版)的「金钟编」所述、除于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战国编钟达64件之多外、往后的朝代的宫廷编钟多为16枚一套。到康熙时、虽仍保持着16枚一套的制度、但音律的编排上略有改动:原有的十二律由低到高依次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康熙年间以四个倍律(低音)、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和倍应钟,取代沿用的四个清声(高音)。由于清朝的编钟是以钟壁厚薄来调音,而据壁厚律高低规律、依《清会典图》所记、发音最低的「倍夷则」重达清秤180两、发音最高的「应钟」则达清秤380两,差别逾二倍之多。

此件铜鎏金编钟品相优美,交龙钮铸雕精到,龙头五官和鳞片至为细致,瞠眼张口的神态和龙爪紧张,格外传神。钟身的八卦纹和字款等亦利落分明。器形上圆头的钟腹向上下微弯、与平直的钟顶和下口呈强烈比对、铸纹图案以纵横线框供围合分开(八卦)纹样、再配以小而高佻突出的鼓钉和圆大扁平的音乳、构成一饶富几何风格的图饰。除少处磨耗外,鎏金整体金光辉映,令人想象到康熙时祭祀典礼、全套齐悬在金漆雕木编钟架上时所展现的华贵及庄重。

尺寸:直径21cm;高31cm

来源:北京保利2024秋拍《郁郁乎文哉—以器载道的礼乐之象》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