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央行前行长撰文,印度“制造业立国”注定没出路。其实,这位老兄堪称印度“人间清醒”,既戳到了印度肺管子,又找到了病根子。
全文大概4000字,从“中国模式”“为什么中国得以迅速崛起”“印度错误方式”和“发挥印度优势”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剖析印度各种致命弊端,最后得出结论:
印度不应该执著于“制造业立国”,而应该聚焦几千万高素质精英,致力于发挥他们的全球比较优势,发展高端服务业。
他认为印度压根就是玩不转“东亚模式”,因为印度不具备娴熟劳动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不具备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既没能力凝聚意志,也没法统筹调度各方资源。
所以,与其把钱花在制造业,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翻译翻译,就是与其做梦“印度崛起”,还不如寄希望于“印度裔崛起”,学习日本好榜样,打造一个“海外印度”。
人一旦清醒,就会显得无比残忍,通篇读完这位老兄的文章,就会发现他在鼓吹“两个印度”。一个是由几千万精英组成的“发达印度”,一个是由十几亿低素质牛马组成的全球“最不发达印度”,而且已经没救了,那就干脆让其自生自灭。
如果这位老兄的看法是印度精英普遍性看法,那我认为莫迪是伟大的。他提出“印度制造”,至少说明他还想拯救印度底层百姓,而不是放弃他们。
正因为如此,莫迪在印度“毁誉参半”,有人说他大刀阔斧、锐意改革;有人说他专横跋扈、独断专行,这部分人应该是印度精英,毕竟只有精英才会感受到这一点。
工业化理论研究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但仍然没有一个权威且统一的定义。中国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认为,工业化主要包括农业、工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最好是用交通运输、动力工具、机械工业和钢铁工业化部门来说明”,就是用数据说话。
2023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1.7%,制造业增加值占GDP26.2%,占全球比重约30%。2023年,我国商品出口额3.38万亿美元,占比国际市场14.2%,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4年印度制造业占比GDP为15%,2023年下降至12.8%。折腾10年“印度制造”,不升反降,而印度商品出口占比国际市场份额一直徘徊在1.8%左右。
一直以来,大伙都觉得工业化是个好东西,谁如果反对工业化,大伙肯定会往死里批判。其实,甘蔗没有两头甜,工业化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它确实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但所带来的问题也是史诗级的。
人口越多,挑战越大,像中印这种人口规模达10亿级的国家,工业化就相当于在悬崖之间走钢丝,一步不稳,就会跌进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
因为工业化意味着打破原有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背后并非产业链,而是数以亿计的活生生的人,是农村与城市的激烈碰撞。小农经济守着土地自给自足,自生自灭,确实非常落后,但它能以最低成本保持社会稳定与运转。
其实,治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大伙各司其职,社会井然有序。为啥越落后就越保守?因为保守可以保持稳定,可以让社会治理成本最低化。
一旦把人口从落后的农村地区赶到先进的城市,吃喝拉撒睡成本就会陡然提升。哪怕是城市贫民窟,其治理成本都远高于农村。要命的是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如果游手好闲没工作,那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就拿印度人一直吹嘘的孟买来说,2000多万人口,天堂与地狱仅一墙之隔。2023年,它是亚洲亿万富豪最多、增长最快的城市,但也是亚洲拥有最多和最大贫民窟的城市。
2400多座贫民窟,超60%的城市人口生活在贫民窟,亚洲最大贫民窟达哈维1.75平方公里,生活了近百万人口,堪称人间地狱。
很明显,印度政府并不具备这种治理能力。其实,越是推进工业化,就越需要科学教育,就越是会觉醒人的意识。而觉醒的印度底层百姓,无疑会把整个印度社会放在火山口上,迟早会爆。
不客气地说,印度玩工业化跟玩火没啥本质区别,自焚概率极大。而以印央行前行长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当然不希望印度自爆。所以,他们希望釜底抽薪,不搞工业化,重新把人口赶回村里,给城市减压。
其实,自打中国完成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就结束了,进而引发了美版全球化的关门。所以,印度既错过了工业化时代,也错过了全球化窗口。
与此同时,对于正在孕育的全新的中国版全球化,印度又极不情愿参与,各种犹抱琵琶半遮腚,扭捏作态。其实,我们非常无所谓,你印度参与进来,我们欢迎。你不参与进来,我们普天同庆,锣鼓喧天,热烈欢送。
从这位老兄的文章来看,印度精英还是想跟西方捆绑在一起。与其冒着内爆风险搞工业化,还不如发挥印度精英优势,大力移民西方,鸠占鹊巢,夺舍西方国家。
把西方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全都置换成印度裔,再把印度老乡移民过去,移民2亿去欧洲,移民3亿去美洲。既解决了西方低生育率和劳动力缺乏问题,又解决了印度人口和就业问题,妥妥的双赢,大伙都有光明的未来!
“越是推进工业化,就越需要科学教育,就越是会觉醒人的意识。而觉醒的印度底层百姓,无疑会把整个印度社会放在火山口上,迟早会爆。”——这段话说得很好!
其实中印比较,大清的时候他们就输了。我们认定腐朽的大清,至少知道要开民智了,各种人才送出去留学,也已经引进工业,如上海江南船厂什么的,好不好先另说吧。印度一心做英国奴才,全是英国人给的,大清至少是自己想办法弄,花钱学习,著名的京张铁路也自己弄,虽然大清亡和铁路有点间接关系。到本世纪印度才有制造强国的口号,大清那会至少在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