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蜜雪冰城”的创始人张红超去广告店做招牌,结果店员粗心,把“密”字写成了“蜜”,老板说:“你拿走吧,我给你优惠200元。”为了省下这200元,张红超只好忍痛收下被打错的招牌。 1997年的夏天,在郑州金水路燕庄附近,这个身高1米78、体重只有110多斤的大学生,摆起了一个简单的冷饮摊。刨冰、冰沙和饮料成为他与顾客之间的第一份连接。 为了节省成本,张红超几乎把所有设备都自己动手制作,从简易的风扇到音响设备,甚至连最基本的糖浆也是自己熬制。这份精打细算的创业态度,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最初的"寒流刨冰"虽然规模很小,但已经显现出不俗的经营头脑。张红超把价格定在五毛到一块五之间,每天能有一百多块钱的收入,在当时这已经超过了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资。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小摊在一年内经历了三次被迫搬迁。每次搬迁不仅意味着客源的流失,更需要重新建立经营秩序。 1998年,张红超开始尝试扩大经营范围。在冬季淡季,他转而尝试卖水果、冰糖葫芦,虽然都没有取得成功,但这些经历让他对市场有了更深的认识。 转机出现在1999年,他租下了一间60平米的店面,开始了正式的实体店经营。在这个店面里,他推出了更丰富的产品线,包括雪花冰、奶昔、气泡饮料和冰淇淋等。 这家店的规模虽然不大,但产品种类的丰富和实惠的价格很快就吸引了稳定的客流。一个意外写错的招牌不仅没有成为困扰,反而成为了日后品牌发展的独特记忆。 2006年,郑州街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冰淇淋品牌,价格从5元到25元不等。这种新品类的出现给了张红超新的灵感和启发。 经过市场调研和反复试验,他决定推出一款全新的低价冰淇淋产品。为了降低成本,他甚至亲自学习制作脆筒,最终将冰淇淋的售价定在了2元,仅为市面同类产品价格的十分之一。 这个大胆的定价策略立即在市场上引起轰动。低价但不降低品质的策略,让蜜雪冰城的冰淇淋迅速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产品。 2007年,张红超的弟弟张红甫从大学退学,正式加入蜜雪冰城的经营团队。兄弟二人分工明确,哥哥负责产品研发和供应链,弟弟主抓门店运营和市场拓展。 这一年,蜜雪冰城开始尝试加盟模式。第一批加盟商主要是亲朋好友,虽然规模不大,但为后来的快速扩张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管理问题逐渐显现。最初制定的连锁经营规范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加盟店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形象受到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张红超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他带领团队深入原料产地考察,与茶农、果农建立直接合作关系,同时开始筹建自己的生产基地。 2012年,大咖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这标志着蜜雪冰城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两年后,公司在河南焦作建立了第一个仓储物流基地。 这些供应链方面的布局,为蜜雪冰城后来的快速扩张打下了坚实基础。标准化的原料供应不仅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统一,也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在这个阶段,蜜雪冰城还推出了更多平价产品,如4元的柠檬水和6元的奶茶。这些价格亲民的饮品很快成为新的畅销品类。 张红甫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用库房剩余的咖啡粉调制出了一款特色饮品。这款定价仅1元的"卡布奇诺"在学生群体中迅速走红,成为又一个爆款产品。 随着蜜雪冰城的不断发展,其商业模式逐渐从单纯的饮品销售转向了全产业链运营。在整个收入结构中,食材和包装材料的销售收入占据了主导地位,约占总收入的85%以上。 供应链的优势使蜜雪冰城能够为加盟商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原料价格。这种模式不仅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统一性,也大大提升了整个品牌的运营效率。 在市场扩张策略上,蜜雪冰城选择了深耕下沉市场。相比一线城市的高端茶饮品牌,蜜雪冰城的产品更贴近大众消费水平,这让品牌在三四线城市获得了广泛认可。 加盟体系的创新是蜜雪冰城快速扩张的另一个关键。低门槛的加盟政策让更多创业者能够加入,同时完善的供应链支持又降低了加盟商的经营压力。 这种模式让蜜雪冰城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截至2022年3月,全国门店数量已突破22000家,覆盖了31个省份。 然而,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门店数量的激增使得品质管控变得更加困难,一些地区出现了门店过度密集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蜜雪冰城开始加强供应链建设。公司计划募集资金用于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和仓储物流中心,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效率。 在管理体系上,公司也在不断完善门店监管机制。从选址、装修到人员培训,都建立了更严格的标准化体系。 从财务数据来看,这种商业模式已经显现出强大的竞争力。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净利润接近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