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实验“拍”电影短片,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准?
昨天,快手·可灵AI举办的“中国首个AIGC导演共创计划”,终于正式交出了第一份实验成绩。贾樟柯、李少红、叶锦添等九位导演制作的每人一部AI短片,让我们共同体验了一场全新的创作探索之旅。
纵观这九部短片,能够强烈感受到导演们对未来的无限畅想。相比他们过往用摄像机拍摄的电影,作为全新创作工具的AI更像是一种新奇的玩具。
正如俞白眉导演所言,他们投入制作的初衷,并不是要创作出多么优秀的作品,而更像是孩子涂鸦一样,看看原本空白的画布能通过AI绽放出什么样的可能性。
印象最深的一部是贾樟柯导演的《麦收》。他是以传统公路片模式探索AI在多场景转换下的呈现效果。虽然故事发生在近未来时空,主角也是硅基机器人,但我们所感受到的,依然是贾导一以贯之的主题。相比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AI制作,这部明显带有导演个人风格烙印的短片,才算真正让我认识到AI的厉害之处。原来AI的稳定度,已经能够支撑起这样的文艺作品,而且也全然没有抹杀导演的个人特质。
同样地,李少红导演创作的《花满渚》也具有强烈的作者性,但对AI的使用相对保守。她是以AI勾勒的女性形象,巧妙地串联起自己过往的电影作品,转场上的设计较为惊艳。薛晓路导演的《喵心归处》则着重体现出AI在叙事完成度上的日渐成熟,这个关于“猫和家”的温暖故事,很大程度上已经能够跟传统影像相抗衡。
其他六位导演的作品,则是在科幻/奇幻领域,用AI进行不同角度的探索。这当中,品质最佳的无疑是叶锦添导演的《快递员》,他充分发挥了他在视觉和美术方面的优势,对浩瀚太空在影像质感层面的挖掘,可能已然远超大部分幻想类AI作品。
此外,董闰年导演的《新世界》和张吃鱼导演的《最后的防线》主打很燃很炸的未来想象;王子川导演的《雏菊》相对偏实验,但又不乏诗意;王卯卯导演的《再见兔子》更像是闯入异世界的童话;俞白眉导演的《百鬼勿扰》则是将传统文化与AI相结合,确实也是很有意思的新尝试。
客观来讲,这些作品都没那么完美,但这确实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对AI表达边界的探索。而这样的实验,不止导演可以进行,普通人也可以用AI来尝试创作一个完整的故事和短片。
或许,AI电影的未来已近在眼前;又或许,这条路真的还要走很久很久。但正如李少红导演所说:“我们这代导演经历了从胶片到数字时代,而现在的电影从业者正在经历AI技术的变革。如何处理与AI的关系,如何让AI为我们所用,是下一代电影人职业生涯中,注定要与全球电影人共同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