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北大校长,拥有36个博士学位,为何与“小脚女人”相守一生

酒馆茶色儿 2024-11-04 16:48:51

他曾是人人喊打的“问题青年”,也曾是备受尊崇的北大校长,他既是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也是饱受诟病的“文化买办”。

胡适作为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拿到36个博士学位的学术天才,他的一生无疑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思想先进的文化青年,却和一个小脚女人相守一生,究竟是怎样的经历,塑造了如此复杂的胡适?

年少迷途

胡适出生于1891年,他出身于安徽一个富裕的商贾之家,本应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却在六岁时便失去了父亲。

这无疑给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虽然家境优渥,但父爱的缺失,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他日后的叛逆埋下了伏笔。

五岁时,胡适开始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的母亲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

可谁知道因为国家内忧外患,清政府为了选拔更加有用的人才,废除了科举制度,他的“功名梦”也随之破灭。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胡适开始学习西方进步思想,逐渐萌生了救国救民的理想,他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命运。

他考入中国公学,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进步思想,他还积极参与学生运动,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可是他的激进行为,也为他带来了麻烦,最终因多次参与游行活动,被学校开除。

这对于没经过什么挫折的胡适来说是非常的痛苦,他曾经的理想和抱负仿佛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他对未来不知所措,为了逃避现实他开始放纵自己,长时间抽烟、喝酒,甚至出入风月场所。

那段日子他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他曾在日记中记录下这段时光,字里行间充满了迷茫和绝望。

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胡适内心的良知也未曾完全泯灭。

他逐渐意识到,这种自我放逐的生活,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他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努力寻找新的方向,在友人的推荐下,他成为一所学校的一名国文老师。

这份工作不仅为他带来了收入,也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重心,他开始偿还之前欠下的债务,并积极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留学美国

在公学任教期间,胡适一边工作,一边积极备考,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厚的学识。

最终他成功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美资格,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

1910年8月,胡适告别故土远赴重洋,对于他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求学的旅程,更是一次寻找自我、重塑人生的旅程。

胡适最初选择的是康奈尔大学的农科专业,或许是受到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他内心对文学和哲学的热爱,却始终无法磨灭。

在学习农科的同时,他依然坚持阅读大量的文学和哲学著作,一年之后他终于遵从内心的召唤,转入文学院学习。

他开始系统地学习西方文学和哲学,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

在外国的这段时间里,胡适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经常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展现出优秀的领导才能。

四年之后胡适从康奈尔大学毕业,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选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继续深造。

在这里他遇到了哲学家杜威,这位教授强调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并非绝对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种理论与胡适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想要对整个国家进行改革的愿望,产生了共鸣。

在杜威的指导下,胡适的学术思想迅速成熟,并在短短两个月内就通过了博士资格的第一次考试,他的学术天赋和学习能力确实很出众。

1916年胡适开始尝试创作白话诗,并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文学改革的见解,他认为中国文学应该抛弃传统的文言文,采用更贴近大众的白话文进行创作。

他的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为他赢得了“新文化运动旗手”的称号。

此时的胡适,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迷茫的少年,而是一位学贯中西、充满理想的青年学者,他带着对中国未来的期许,回到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学术巨擘

回国后的胡适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传播平台,也成为了当时中国青年思想启蒙的读物。

他不仅自己创作白话诗歌和散文,还积极鼓励其他作家进行白话文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此之外胡适在哲学研究方面成果颇丰,他将杜威的思想引入中国,并将其与传统哲学相结合,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他认为哲学不应该只是空洞的理论,而应该实践于社会现实,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他的这种哲学观,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胡适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和研究中,还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中,1946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成为了中国最高学府的掌舵人。

他倡导“学术自由,思想独立”,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人才。

胡适不止在学术界硕果累累,他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成为了公众舆论的重要引导者。

复杂人生

在耀眼的公众形象背后,胡适也有着复杂而真实的个人生活,他的婚姻和感情经历,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他的妻子名为江秀东,是那个年代一个典型的“小脚女人”,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懂得什么大道理,是父母给他在年少时就安排的。

他和江秀东的这段包办婚姻,在当时并不罕见,但对于一位接受过西方教育、思想开放的知识分子来说,却显得格格不入。

婚后胡适和江冬秀的生活格格不入,江冬秀的强势和传统的观念,与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完全相悖。

好在胡适并没有选择逃避或放弃,而是选择了包容和理解,他对江冬秀始终保持着尊重和关爱,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江冬秀的影响。

当然胡适生命中还有其他重要的红颜,他与才女陈衡哲的柏精神上的共鸣,以及陆小曼,曹诚英等几个女人都是他的珍贵记忆。

这些女性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了胡适的思想和情感,也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可胡适自始至终没有抛弃过自己的结发妻子,与其相守一生。

胡适的婚姻和感情生活,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他们一方面追求着自由和爱情,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当然这也是他自身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不愿抛弃自己的糟糠之妻,才能够一直与自己的妻子相守一生。

个人缺陷

尽管胡适在学术和社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并非完人,他身上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缺陷,这些缺陷也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胡适对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偏爱,对中国传统文化则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只有全盘西化才能实现中国的强大。

胡适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他对西方文化的推崇,有时甚至达到了盲目的程度,他忽视了西方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因素,也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

这种对国外的盲目崇拜,也成为了他日后饱受批评的原因之一。

结语

对胡适的评价至今仍存在着争议,他这一生拥有36个博士学位,是目前有记录以来,博士学位最多的人。

有人将他视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有人将他视为“西方的文化买办”。

无论如何胡适都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历史人物,他的思想和行为,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

信息来源:胡适抖音百科

澎湃新闻:沪上风情:胡适的上海书写

钱江晚报:张艺谋拿到了6个荣誉博士,但还有人拿了36个!

澎湃新闻:重新发现:胡适人生的五个阶段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