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美军炸毁了清川江大桥,以为高枕无忧了。没想到,就在他们吃喝玩乐时,一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2-02 21:56:01

朝鲜战争中,美军炸毁了清川江大桥,以为高枕无忧了。没想到,就在他们吃喝玩乐时,一个战士悄悄地爬到了桥上仅存的钢轨。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桥梁的爆破、修复和重建的斗争反复上演。鸭绿江大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其承载了大量从中国送往朝鲜的兵员。   1950年,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参战,然而,美国空军的首轮轰炸很快便让这座桥梁成为废墟。   1950年11月8日,美军派出百架B-29轰炸机,对这座大桥进行密集轰炸,桥体被炸断,朝鲜一侧的钢梁沉入水中。   铁道兵们迅速展开了抢修工作,同时在鸭绿江上架设了浮桥。   虽然大桥经过数次轰炸,但始终未能完全断绝志愿军的运输路线。   与鸭绿江大桥不同,水门桥并不显眼。它是一座长约8.8米的小桥,位于长津湖地区。   然而,随着美军的撤退行动,水门桥的地位突然升高。志愿军意识到,这座桥是美军撤退的生命线。   1950年,志愿军第一次炸毁了水门桥,但美军仅用半天时间就将桥梁修复。   四天后,志愿军再次出击,摧毁了桥梁并破坏了修复所需的材料。尽管如此,美军利用剩余的桥基和钢材,重新架起了一座可以通行重型装备的钢桥。   志愿军再次对桥梁进行了轰炸,但美军依然通过空投补给,快速修复了桥梁。最终,12月8日,美军成功通过水门桥撤退。   大同江桥位于朝鲜北部,承担着重要的物资和人员运输任务。   1951年,桥梁遭到美军的猛烈轰炸,铁道兵迅速展开了抢修工作。   铁道兵团投入了大量力量,利用落水钢梁和钢结构材料,在9天的紧张时间内完成了大同江正桥的修复。   然而,美军并未放弃对桥梁的攻击。   志愿军不仅修复了正桥,还在大同江上架设了多座便桥。   即使敌机不断轰炸,志愿军依然在恶劣条件下抢修了多座便桥。   通过连续作战,志愿军终于建立起了四座桥梁。   美军最终未能摧毁这座桥梁。   通过建设临时便桥,大同江及其周边地区的多个桥梁,如清川江、大宁江等,都在短时间内搭建了多座便桥。   这一策略在后续的桥梁修复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51年,美军为了切断志愿军的物资补给线,发起了对清川江大桥的轰炸。   这座大桥一旦被摧毁,将导致大量物资无法运输。   铁道兵部队接到了在八天内完成修复的命令。   杨连第是这项任务的负责人,在敌机不断轰炸、恶劣天气和崎岖地形的影响下,杨连第和他的队员们多次搭建浮桥,将钢轨架设到浮桥上。   杨连第因此被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百岭川大桥位于朝鲜北部,1952年2月,敌军对百岭川大桥进行了26次轰炸,投下了7000颗炸弹,桥梁几乎完全毁坏。   即便如此,铁道兵们依然坚持修复。   连队士兵们依然坚守岗位。   在一次敌机轰炸中,袁孝文的双腿被炸断,但他依然用尽全身力气爬到炸断的线路前,安放好报警装置,为一列满载物资的列车争取了时间。   最终,百岭川大桥在战斗中得以修复。   金刚川河流横跨在朝鲜半岛的要冲地带,是志愿军通往前线的重要通道。   由于原有的桥梁早在开战初期就已被美军炸毁,志愿军在此必须搭建一座新的承重桥。   桥梁修复的工作在短短七天七夜内完成,但敌军并没有因此放松,他们不断进行轰炸。   志愿军工兵们仍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修复,最终将这座桥梁修复完成并保持了通车状态。     1950年日,美军士兵以为炸毁了大桥后,任何试图通过清川江的进攻都会被阻断。   然而,周德高的任务是突袭美军师部,摧毁敌军在320高地的指挥所。   他被任命为尖刀组组长,带领两名战友执行这一任务。   冰雪覆盖的地面让人几乎无法行走。   他们所面临的障碍是大桥被炸断,无法正常渡江。   周德高决定让队员们沿着坚硬的钢轨前行。   他们小心翼翼地穿越过江。   周德高让小队分散行动,就在他们接近320高地时,周德高的战友彭昌义在摸索前进时不慎掉入敌人的战壕,惊醒了一个熟睡的美军士兵。   那名美军士兵慌乱之中开枪射击。   周德高迅速冲向事发地点,准确地击毙了那个美军士兵。   很快,他们成功突入敌人指挥所所在的320高地。   周德高看到敌人混乱的局面,迅速运用英语高喊“缴械不杀”。   果然,这一招奏效,很多美军士兵被周德高的呼喊震慑,纷纷扔掉武器,抱头蹲下。   有一次,正当他接近敌人目标时,突然有几名美军从附近的房屋中冲出。   周德高迅速寻找掩护,躲进一节废弃的车皮后。   在短短几秒钟内,他的反击就迫使敌人撤退,三名美军战士仓皇逃窜。   敌人藏匿在三座房屋内,他一一击毙两名敌人。   然而,第三名美军迅速逃入房屋并呼叫增援。   战斗持续至第二天清晨,这场战斗,周德高凭借一己之力,击毙了超过30名美军。   参考文献:[1]陈晶,季驰炜,姚丁格.新世纪抗美援朝影片及其精神传播研究[J].新闻传播,2024(3):44-46

0 阅读: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