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4月的一天,军统少将赵理君手下的一个特务喝醉酒,对中统的人说:“你喝不喝?不喝,就像活埋韦专员那样活埋了你。” 赵理君,一个来自四川蒲江的普通青年,却有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中学毕业后,他短暂地做过小学教师,但很快便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五期。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特务工作打下了基础。 更令人意外的是,他甚至参与了广州起义。然而,革命的失败让他不得不重新选择人生方向。辗转到了南京后,他找到了复兴社的戴笠,从此走上了另一条路。 1932年,赵理君在洪公祠特训班培训结束后,正式成了军统的特务。凭借心狠手辣,他迅速在军统站稳脚跟,参与了一系列暗杀行动,包括谋害民权大同盟的领头人杨杏佛和史量才,以及斧劈汉奸唐绍仪。 这些成就让他名声大噪,也让戴笠对他另眼相看,把他当成了一名重要的手下。 然而,权力的滋味是会上瘾的。随着地位的上升,赵理君变得越发骄横跋扈,目空一切,最终将自己推向了深渊。 当时的军统内部,派系林立,斗争激烈。赵理君依附于戴笠,自然也就卷入了这场权力旋涡。他这么大胆,也因为他背后有人撑腰。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有权有势,便可以为所欲为。 1941年冬天,赵理君的心腹曹银屏在运送一批鸦片时,途经中牟县,被韦孝儒的保安大队截获。韦孝儒当时是豫东行政区的专员。 韦孝儒不知道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就下令把他们都枪毙了,还把缴获的鸦片全部烧掉。这事儿当时挺轰动的,很多人都表扬了韦孝儒的做法。 韦孝儒是河南杞县人,曾经是同盟会的成员,后来加入了国民党。他担任过好几个县的县长,因为整顿县政、为民请命,深受百姓喜爱。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也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 与赵理君的贪婪狠毒相比,韦孝儒更像是一位真正的官员。曹银屏被杀,让赵理君颜面尽失,他将这笔账记在了韦孝儒头上,伺机报复。他知道韦孝儒不是省油的灯,手下有几千名保安,硬拼肯定不行。于是,他开始暗中布局,等待时机。 1942年底,机会终于来了。蒋鼎文和李培基在洛阳开会,要求所有高级军政官员都要参加。赵理君知道,这是除掉韦孝儒的最佳时机。 第二天开会的时候,韦孝儒和他的三个随从,还有复旦中学校长郭兆曙和教务主任南西光都不见了。 这起失踪案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南西光的哥哥还是中统大员,中统方面更是怀疑是军统下的黑手,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直接给蒋鼎文发电报问责。 蒋鼎文震怒,下令彻查此案。他将调查任务交给了岳烛远,一个身份特殊的人物。岳烛远不仅担任战区长官部的情报处长,还是军统河南站的站长和中统河南调查室的主任。 当时岳烛远撒下天罗地网,但案件的侦破却进展缓慢。直到洛阳机场站长报告,在机场附近的枯井里发现了六具尸体,案件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经辨认,正是失踪的韦孝儒等人。 他们都被绳子绑住了,看来是被活埋了。岳烛远觉得赵理君最可疑。于是,他开始密切监视赵理君及其手下的动向。 不久,一个喝多了的军统特务不小心透露了“韦专员被活埋”的事情。随后,一个被抓的赵理君的勤务兵,在死亡的威胁下,也供出了赵理君就是幕后主使。所有证据都指向赵理君,蒋鼎文下令逮捕了他和曹银屏等人。 然而,即便身陷囹圄,赵理君仍然狂妄自大,口出狂言,认为蒋鼎文不敢判他死刑。他显然觉得自己在蒋介石心中比实际重要多了。 蒋鼎文将赵理君的罪行上报给蒋介石,并请示如何处置。蒋介石起初还有些犹豫,毕竟赵理君曾为他立下过不少“功劳”。不过,赵理君给蒋介石写了一封“悔过信”,这让蒋介石的态度完全改变了。 信中,赵理君不仅没有丝毫悔意,反而对蒋介石出言不逊,甚至威胁要将蒋的某些秘密公之于众。蒋介石看完信后勃然大怒,下令立即处决赵理君。 戴笠虽然想救赵理君,但也无能为力。最终,赵理君被押往刑场,执行枪决。据说,直到最后一刻,他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落得如此下场。 监斩官是韦孝儒的好友李杏村,刑场设在了复旦中学的操场上。赵理君的死,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他的一生,最终也死于自己亲手编织的权力游戏中。他的故事就像是民国乱世的一面镜子,提醒我们:权力既能让人成功,也能让人失败。 信息来源:豫东抗日名将 韦孝儒 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