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卖大米,每年从我国赚走几十亿!为啥突然从少粮国变出口国? 越南这个国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吃不饱肚子,需要靠进口粮食缓解粮食短缺。尤其是在1978年越南湄公河发生洪灾时,有十分之一的人口需要救助,其政府拿不出来,还没有那么多钱,不得不硬着头皮向国际求助。 然而越南到了九十年代后,粮食就已经不再依靠进口,还能够向国际出口。短短十年间,越南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它的粮食储备变化翻天覆地? 事实上,越南的粮食能够越种越多,是有地理因素和历史沿革的。越南在我国南部地区,位于中南半岛东部沿海,红河、湄公河流经国境,形成了土地肥沃的三角洲。越南绝佳的地理位置让它自古以来就盛产水稻,还在我国典籍中有所记载。 然而,到了近代,越南先是成为殖民者的“粮仓”,后又经历了世界大战和几十年的国内战争。1975年终于南北统一了,却还想要打仗扩张,越南极佳的粮食生产基础被糟蹋的半点不剩,大家都穷的不行。 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是想让我们知道,越南缺粮欠缺的不是土地条件,而在于人。 越南当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再加上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大家整体都是丧丧的,提不起积极性,因为一年到头再努力也就那样,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越南政府决意改革。 有中国的改革先例在,同属社会主义制度的越南自然不会选择蒙头蛮干,而是选择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他们研究了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从1980年开始,实行农业承包制。 越南将土地分配,承包责任到人,农民在上交定额粮食后,还能给自己留点,也就是说,种的越多、产量越多,自己就能多劳多得。 这下越南的民众就精神了,一个个扑在地里,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粮食多产一点。成果也十分喜人,越南从“讨”粮食,变成了卖粮食,一下子震惊了跟越南相熟的国家。 与此同时,越南从我国引入了杂交水稻。人力有时尽,即使有政策支持,越南人的粮食顶天了也就这么多了,所以,越南政府把目光放在了技术的革新上。 然而越南自然不可能慢慢等着自己的技术人员一代一代地培养,中国的杂交水稻在当时也是十分先进的,而越南和中国十分接近,也不用考虑什么水土不服,他们当机立断选择了引进高产良种,同时对接现代化农业管理。 这两个决策即使是几十年后,越南人估计也能津津乐道,夸自己眼光好、有魄力。因为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越南的水稻产量逐年攀升,到2023年,越南平均每公顷产量都有6.07吨。 越南的大米能出口,还能赚到更多的外汇,越南政府却并没有沾沾自喜。他们深知,把米卖出去,还要长久的卖出去,才是真正的“为长久计”! 于是越南采取的措施是“低价”。他们的米平平无奇,除了产量大,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优点,自然只能打价格优势。这一决策是成功的,任何时候人们都免不了“占便宜”的心理,越南的米迅速“走红”亚非国家,成为越南的支柱产业。 同时,越南还同多个国家签订了长期贸易合作,并把目光放在了中国这个广袤的市场。 粮食这件事,并非自己国家能够满足自给自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管是从粮食安全,还是从丰富多样性的角度,中国进口大米是一定的。既然都要进口,让中国进口越南的粮食,越南政府认为这是可行的。 他们针对中国专门设立相关机构,改进包装、还专门推出新的米种,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凭借着地理位置近、价格低、服务好等优势,成功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近十年,中国从越南进口大米约1693万吨。去年上半年,中国进口越南大米金额高达3.91亿美元。越南和中国长久而稳定的粮食交易,也是两国双赢的局面。 随着交易的增加和国际粮食价格的涨跌,越南也不再执着于签订长期合同,而是更注重短期合作和灵活变动,这也让更多人愿意进口越南的粮食,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而越南从历史上能够自给自足,到后来向外“讨粮食”,再到现在排名全球前三的大米出口国,这样的跌宕起伏也让我们在佩服越南政府锐意改革的同时,不得不对粮食安全提高警惕。毕竟,粮食安全也是我们国家最不能触碰的底线与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