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忽然问他:“四”下面加个“南”是什么字?地

甜蜜游记 2024-11-29 23:14:49

1956年,毛主席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忽然问他:“四”下面加个“南”是什么字?地委书记思索后的回答,让毛主席听完很满意地笑了。那么,对方到底说了啥? 1956年7月的一天晚上,徐州地委书记胡宏突然接到通知,要求立即前往火车站迎接毛主席的专列。这次接见来得十分突然,胡宏和专区专员梁如仁匆匆赶到了站台。 进入专列车厢后,毛主席亲切地与他们握手,详细询问了徐州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治安情况。在交谈过程中,毛主席突然问了一个看似与工作无关的问题:"你们知道'四'下面加一个'南'字,这个字读什么音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深意。在场的其他人都一时答不上来,唯独胡宏因为在苏南地区工作过,对这个字特别熟悉。 胡宏回答说:"这个字读'览'音,写作'罱'字,是江南地区农民常用的一种农具,主要用来捕鱼或者捞取河底的淤泥。农民们经常用它来捞泥肥田,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农具。" 这个回答体现了胡宏对基层农业生产的深入了解。作为一名地方领导干部,他不仅知道这个罕见字的读音,更清楚这个农具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毛主席听完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个简单的汉字问答,实际上考验的是一个干部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程度。一个字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名干部是否真正深入基层、了解民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一个地方干部是否了解农具、农事,直接关系到他能否做好农业生产工作,服务好广大农民群众。 胡宏对这个农具的熟悉程度,显示出他平时工作中确实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这正是毛主席一直强调的干部要深入群众、了解实际的具体体现。 这次简单的汉字问答,成为毛主席对胡宏印象深刻的开始。在随后的工作中,胡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确实是一位懂农业、重基层的好干部。 1953年,徐州地区出现了一场严重的"水鬼"谣言事件,导致当地群众恐慌,农业生产几乎陷入停顿状态。面对这一突发情况,胡宏立即向省委报告,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在胡宏的带领下,地方干部通过政治教育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用三个月时间成功平息了谣言,让群众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次处理危机的经历,展现了胡宏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1957年,徐州地区遭遇特大洪水,微山湖堤坝决口,沛县多个村庄被淹。胡宏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亲自指挥抗洪救灾工作。 他始终坊在防洪第一线,和县委干部一起带领群众日夜奋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次抗洪救灾的经历,进一步证明了胡宏是一位敢于担当、关心群众的好干部。 在推动徐州经济发展方面,胡宏也做出了突出贡献。1957年春天,毛主席第二次接见胡宏时,重点询问了徐州的工业发展情况。 毛主席特别强调徐州的煤炭和钢铁工业在江苏省的重要地位,要求当地领导要做好整体规划布局。胡宏认真落实毛主席的指示,积极推动徐州煤炭和钢铁工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胡宏还特别关注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他发现徐州东部几个县经常遭受水患,便着手制定防洪规划,努力解决农田水利问题。 两次与毛主席的会面,对胡宏的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次会面虽然突然,但胡宏对农具"罱"字的准确解答,展现了他对基层农业生产的深入了解。 第二次会面时,毛主席已经把胡宏当作老朋友。在谈话中,毛主席详细询问了徐州的工业发展情况,并作出了重要指示。这些指示成为了胡宏后续工作的重要指导。 1935年,年仅17岁的胡宏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本应该是一个通往安逸生活的起点,但胡宏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大批学生纷纷返乡避难。而胡宏没有选择回到富足的家中,而是留在学校参加军训,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 全面抗战爆发后,胡宏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他毅然放弃富商家庭的优越生活,奔赴陕北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 在革命队伍中,这位曾经的文弱书生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他不仅参加了抗日战争,还在解放战争中担任地方党政和武装领导工作,组织群众支援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胡宏接受组织安排,担任江宁县委第一任书记。在这个岗位上,他面对的是一个反动势力盘根错节、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 通过精心谋划和坚决执行,胡宏带领干部群众仅用几天时间就基本稳定了局势,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生活。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在徐州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徐州地委书记的岗位上,胡宏展现出了优秀的领导才能。他处理了"水鬼"谣言事件,带领群众抗击洪水灾害,推动工农业发展,赢得了毛主席的赏识。 毛主席对胡宏的关注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在南京接见许世友时,毛主席专门询问了胡宏的去向,并给予"很懂农业,过去干得不错"的高度评价。 在毛主席的关心下,胡宏重新担任徐州地委书记,后来又升任江苏省委书记。在这些岗位上,他始终保持着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

0 阅读: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