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老鼠”最小体重超10斤,最大二十来斤,还破坏农作物,为何打不得吃不得? 在近年来,上海等地频频出现“巨大老鼠”的新闻。 不同于普通的老鼠,这些“巨型老鼠”实际上是海狸鼠,这种动物并非天生巨型,而是属于外来入侵物种。 海狸鼠,又名河狸鼠,原产于南美洲,属于啮齿目海狸鼠科。 它们的外形与普通老鼠类似,但体型明显更大。 成年海狸鼠的体长可达到六十厘米,体重大多在十公斤以上,个别较大的个体甚至可以比一些家猫还要重。 它们在水中的活动能力也非常强。 海狸鼠的后脚趾之间有特殊的蹼状结构,它们在水中游动自如。 此外,它们的耳朵和鼻孔有防水的能力,能够在水下保持长时间的呼吸。 海狸鼠并不是天生的害物,它们最初被引入中国是作为一种观赏动物。 20世纪50年代末,海狸鼠被引进我国,并逐渐在部分地区被养殖。 由于海狸鼠的繁殖能力强,且适应性极好。 进入80年代,海狸鼠的养殖逐渐走向商业化。 李天国开始着手开发这一市场。 他早年以售卖老鼠药起家。 后来,他将目光投向了海狸鼠,这种原产南美的动物,被他描述为具有极高经济价值。 李天国宣称,海狸鼠的毛皮比貂皮更贵,肉质还可作为高档美食出口,声称其价值堪比大熊猫。 越来越多的农民相信了这一信息,纷纷投入资金购买海狸鼠进行养殖。 根据某些养殖手册的描述,海狸鼠对饲料的要求并不苛刻,主要食物是野菜、树叶或蔬菜等。 而且,海狸鼠的增重速度也相当快,其饲料消耗与体重增加的比例与猪相当,且每头海狸鼠的饲料消耗仅为同等重量猪的五分之一左右。 李天国通过电视广告和报纸宣传,成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 他还提供了一系列看似有保障的措施:购买海狸鼠种鼠后,承诺几个月内便能通过回收幼鼠赚取丰厚的利润。 同时,李天国承诺退种服务,声称如果养殖者不愿继续养殖,便可以退还所购的种鼠。 海狸鼠的价格一路飙升,最初仅售几百元的海狸鼠,一度被炒高至数万元。 当时的农民和投资者,普遍缺乏养殖经验。 尽管有专家和媒体对这一养殖项目提出了警告,提醒人们理性投资,但许多人选择忽视这些警告。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一行业,养殖场遍布全国,各地的海狸鼠价格屡创新高。 李天国还成立了所谓的“海狸鼠开发研究会”,并在多个地方设立分会,签署合同,承诺高额回报。 然而,事实上,这种动物的皮毛和肉并没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且其养殖成本远远超过了潜在收益。 最终,当“海研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便突然停止履行合同,不回收养殖的海狸鼠。 期间无数农民和投资者在误信虚假宣传后,投入大量资金,结果却陷入了无法回头的困境。 1994年,《焦点访谈》播出了一期名为《海狸鼠——神话与现实的再调查》的节目,揭露了海狸鼠养殖市场的虚假宣传。 节目曝光后,海狸鼠市场开始崩盘,海狸鼠的价格暴跌。 由于养殖成本的持续高企,许多人在无法收回投资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养殖。 不过,1999年,河北的海狸鼠研究会再次利用相似的手段,迅速筹集了大量资金,约四十万只海狸鼠被发放给养殖户。 短短四年间,数十亿元的资金被迅速抽走。 养殖户们面对濒临崩盘的局面。 很多养殖场关停,大量海狸鼠被放生,最终导致其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野生种群。 由于市场的过度膨胀。 部分海狸鼠养殖场开始失控,许多海狸鼠被非法放生到野外。 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找到了栖息地。 海狸鼠主要食用水生植物,尤其喜欢生活在水域丰富、植被茂密的地方。 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它们很快繁殖并扩散。 一些乡村的河道、湖泊和莲藕塘等地方,海狸鼠会破坏农作物,甚至直接吃掉植被。 然而,由于海狸鼠并非国家保护物种,当地政府和农民对其进行治理的手段有限。 有环保志愿者尝试采取措施,但海狸鼠的数量仍在不断增长。 海狸鼠本身并不具有攻击性,但它们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海狸鼠的繁殖力极强,一年可产下多达两胎,每胎六到十四只,且能够四季繁殖。 海狸鼠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尤其是莲藕、慈姑、茭白等水生农作物,它们偷食水底的莲藕,而对受损的藕部分几乎不加选择。 它除了吃植物外,还可能因食物短缺转而捕食水中的鱼类和虾类。 虽然海狸鼠未被列为外来入侵物种,但已有相关政策明确禁止将其作为食用目的进行养殖,仅允许非食用性养殖。 参考文献:[1]陈永林,关孚时,李庆珍,张凤英.海狸鼠链球菌病的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1995,21(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