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央企实施“员工退出”:警惕这3种“最隐蔽”的方式,防不胜防

荀攸广 2024-11-18 17:34:37

说起“员工退出”,很多人脑海里冒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末位淘汰”或者“裁员优化”,对吧?这种方式确实直白,但也伴随着高昂的经济成本和法律风险。尤其是在国央企这种组织架构复杂、人员流动较慢的环境中,“硬碰硬”并不是首选。于是乎,他们想出了一些“润物细无声”的做法——不明说,却能让人自己走。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其中的“三板斧”,细细拆解这些看似“无害”的手段,聊聊你该如何保护自己。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很多国央企都开始调整薪资结构?从表面上看,这种调整好像没什么毛病,工资总额没变。但细究下去,却总让人感觉有点不对劲。

举个例子:小王的月薪是 1 万块,其中基本工资 8000,绩效工资 2000。后来公司改了规则,基本工资降到了 4000,绩效工资升到了 6000。听起来变化不大对吧?可问题在于,绩效工资是和考核挂钩的,而考核标准又常常模棱两可,甚至带点“个人主观色彩”。

你努力干活,考核说“表现中规中矩”;稍微松懈一点,考核直接不及格——那么原本说好的 6000 块绩效就可能变成 0。对员工来说,这就像捧着个随时可能漏水的水壶,总让人心里发毛。

再看看数据:2023 年某人力资源机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 30% 的国央企对薪酬结构进行了类似调整,绩效工资占比平均提高了 15%。你说这是“优化”员工激励机制呢,还是变相降薪?

有人说:“薪酬结构调整,像极了温水煮青蛙。你感觉不到问题,但最后总发现,钱少了、压力多了。”

最近,不少国央企刮起了一股“竞聘风”。说是为了“优化配置”“人尽其才”,但看过这些操作的都知道,这其实就是一场温柔的大洗牌。

这种竞聘流程乍看挺简单:职位摆出来,大家去竞争。但问题在于,岗位总是有限的,难免有人会落选。而这些落选的员工会被“温柔”地安排进所谓的“待岗中心”。听起来还挺体面,但实际呢?

“待岗”的本质是——没有具体工作、没有全额工资,还伴随着无限期的“等待”。更糟糕的是,这种等待往往伴随“低薪”,甚至逐渐转变为心理上的疲惫和无助。

业内有个数据:2023 年某大型央企的竞聘中,有 15% 的员工进入了待岗状态,其中超 60% 的人在一年内选择了主动离职。离职虽说是“自愿”,但又何尝不是被逼的?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单位还给“待岗”设了期限,比如一年或两年,时间一到,要么你重新竞聘成功,要么只能按最低工资领一笔补偿后走人。真是让人无语又无奈。

“劳务派遣”在一些国央企早已不是新鲜事。这种形式对企业来说确实有“省钱省力”的好处,但对员工呢?无非是走入了一种身份的降级与权益的缩水。

一些单位为了缩减编制,会要求部分正式员工转为派遣身份。这种转变的背后,其实就是合同从企业直接签订,变成了跟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签。而结果呢?派遣员工随时可能被“派回原籍”,合同的稳定性和福利保障更是大打折扣。

假如你被要求从正式编制转为派遣编制,千万别轻易签字。这种转变在法律上并非没有争议,如果你不服从,大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这些“隐蔽套路”听着确实让人无奈。但既然问题存在,我们总得找到对策。以下几点,也许能为你提供一些启发:

最后借用一句话:“没有无缘无故的套路,只有随时被牺牲的利益。”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职场风云中站稳脚跟,捍卫属于自己的那份权利。如果你也有类似经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毕竟,互相扶持才是最强的底气!

1 阅读:2464
评论列表
  • 2024-11-18 21:26

    劳动市场不缺人

    Ju Li 回复:
    监狱也不差一两个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