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前,一名老太太来到陈赓部队找儿子,听到她说出儿子的名字后,陈赓大惊:"这不是我们师长吗?" 1949年3月的麻城,春寒料峭,远处的大别山上还能看到残存的积雪。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的大军正沿着山间的小道,向着长江北岸的方向挺进。 这支由陈赓司令员率领的部队,在经过连续作战后终于进入了麻城地区。部队将士们踏着泥泞的道路,背着沉重的装备,向着既定的目标稳步推进。 麻城,这个坐落在大别山区的千年古城,见证过太多的历史变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军队频繁进出让这座城市饱受战火摧残。 就在四兵团进驻的前一年,麻城还是一个热闹的城镇,周边的村落人声鼎沸。然而战乱的年代,这里的许多村庄都经历了从百户之村到十户残存的巨大变故。 38师是四兵团的一支主力部队,这支部队有个特殊之处,就是许多官兵都来自麻城和黄安一带。他们对这片土地怀着特殊的感情,因为这里有他们日夜思念的亲人和故土。 陈赓司令员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特意安排38师驻扎在靠近麻城的位置。 麻城的春天来得比别处都要慢一些。田野里的农民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准备,他们看到解放军进城,都露出了期待的神情。 这座城市见证过太多的悲欢离合。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无数家庭因为战乱而分离,有的人参军报国,有的人流离失所,有的人永远地留在了战火中。 解放军的到来,给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带来了新的希望。街道上,商铺逐渐开始恢复营业,集市上的人流也渐渐多了起来。 部队进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整军械,补充给养。战士们要为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做好充分准备。 陈赓司令员每天都在细致地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准备期间,麻城的大街小巷里却暗藏着无数感人的故事。有人在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有人在打听参军的儿子的消息。 而38师的到来,也让许多当地百姓看到了希望。他们中有人认出了这些曾经的乡邻,如今已经成为了解放军的指战员。 这些来自麻城的子弟兵,虽然已经离家多年,但对故土的思念从未减少。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期待着能够见到阔别已久的亲人。 自从"白狗子"的队伍血洗了她的家园后,这位母亲就踏上了逃亡的路。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有时候只能靠乞讨维持生计。 漫长的逃亡岁月里,她的眼睛因为伤心过度而失明,但她从未放弃寻找参军的儿子。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打听红军的消息。 这一天,她听到路过的行人说,解放军的大部队开进了麻城。她立即向说话的方向伸出了手,想要确定说话人的位置。 解放军进驻麻城的消息,让她仿佛又有了新的希望。她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向军队驻地的方向走去。 路上遇到的老乡告诉她,这支部队是陈赓司令员的四兵团。终于,她在一个路口遇到了一支解放军的小分队。听到军人们的说话声,她立即开口询问他们是不是红军。 这支小分队正是兵团司令部的警卫人员。他们看到这位老人家的样子,停下脚步仔细询问情况。 老太太说出了儿子的名字:徐其孝。这个名字一出口,让在场的解放军战士们都惊讶地对视了一眼。 38师师长徐其孝的大名,在四兵团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陈赓司令员的耳中。 陈赓立即派人将老太太接到了兵团司令部。在确认了老人的身份后,他马上安排人通知徐其孝。 这位母亲在司令部里讲述了这些年的经历。她说,自从儿子参军后,家里就遭到了敌人的报复。 那一天,"白狗子"的队伍突然冲进了村子,她因为出门打水才幸免于难。从那以后,她就再也不敢回家。 这二十年来,她走南闯北,靠着乞讨度日。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儿子的希望。 每次听到有部队经过,她都要上前询问。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她始终记得儿子的声音。 在漫长的寻找过程中,她遇到过不少好心人的帮助。有人给她指路,有人给她食物,有人告诉她红军的消息。 这些年,她听说红军已经改名叫解放军了,但她依然习惯性地问"是不是红军"。直到这一天,命运终于眷顾了这位饱经沧桑的母亲。她的儿子不仅还活着,而且已经成为了一名师长。 徐其孝的成长经历,是那个时代众多革命军人的缩影。他出身在麻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年轻时就加入了革命队伍。 这二十年来,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38师的师长。陈赓司令员对徐其孝这样的基层指挥官格外重视。他们都是从战火中走来的军人,更懂得战士们的牺牲和奉献。 在得知徐其孝的母亲找来后,陈赓立即打破了军队的常规做法。他没有通过正常的命令渠道,而是直接派人将徐其孝叫到司令部。 渡江战役即将打响,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重要战役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38师作为主力部队之一,担负着重要的军事任务。 徐其孝在与母亲短暂团聚后,很快就投入到了战役准备工作中。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正式打响。38师官兵们在徐其孝的带领下,勇敢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