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问:“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王翦答:“至少60万。”李信说:“不超过2

爱吃凉历史 2024-11-28 19:45:37

秦始皇问:“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王翦答:“至少60万。”李信说:“不超过20万。”始皇让李信统兵伐楚,王翦回家养老。没多久,他就后悔做这个决定了. 战国末年,秦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达到巅峰。在灭韩、灭魏、灭赵之后,秦始皇的眼光投向了强大的楚国。 公元前226年的春天,秦始皇正式开启了灭楚的战略部署。他深知楚国地域辽阔,兵力充足,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楚国自春秋时期就以军事强国著称,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即便到了战国后期,楚国的军事实力仍然位居六国之首。 为了确保军事行动的成功,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议攻楚的兵力部署。这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上,秦始皇问:"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才能确保胜利?" 老将王翦凭借着多年的军事经验,审慎地回答:"至少需要六十万大军。" 而年轻将领李信却信心满满地说:"不需要那么多,二十万精兵就足够了。"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反映出两位将领对楚国军事力量的不同判断。王翦认为楚国底蕴深厚,军队战斗力强,必须以压倒性的优势兵力才能确保胜利。 李信的判断则建立在秦国近年来的连续胜利之上,他认为秦军战斗力超群,二十万精锐足以击溃楚军。在他看来,王翦的要求显得过于谨慎。 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意见,秦始皇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他觉得王翦年事已高,行事太过保守,反而欣赏李信的进取精神。 于是,秦始皇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决定:任命李信为主帅,蒙恬为副帅,率领二十万大军征讨楚国。 王翦见自己的建议未被采纳,以生病为由请辞回到了老家频阳养老。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他深知这次用兵太过轻率。 李信率领的秦军在进入楚国境内时,战事进展异常顺利。二十万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蒙恬率领进攻寝城,另一路由李信亲自率领进攻平舆。 初战告捷,秦军势如破竹,连续攻下多座城池。 在攻下平舆之后,李信决定继续西进,准备与蒙恬的部队在城父会师。这个决定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忽视了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 楚军虽然在前期战斗中节节败退,但并未失去战斗力。楚军主力一直在暗中尾随李信的部队,等待着反击的最佳时机。 连续的追击战让秦军疲惫不堪,士兵们已经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得到充分休息。而这正是楚军等待的机会,他们开始对疲惫的秦军发起猛烈反击。 战场形势瞬间逆转,疲惫的秦军在楚军的猛攻下节节败退。这场战斗中,秦军不仅损失惨重,更有七位高级将领阵亡。 李信的部队在这场遭遇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最终不得不狼狈撤退。 这场失败暴露出李信在用兵上的致命弱点:过于轻敌和缺乏战场经验。他在胜利时过分自信,在困境中又缺乏应对之策。 秦军的这次失败,让秦始皇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决策的错误。当初王翦提出的六十万大军并非没有道理,楚国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秦军的溃败消息传回咸阳,让整个秦国朝廷都陷入了沉重的氛围中。这次失败不仅延缓了秦国统一的进程,更是给了楚国喘息和重整的机会。 面对这样的局面,秦始皇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这次军事失利,让秦始皇认识到在重大军事决策上,不能单纯追求速胜。相比之下,老将王翦的谨慎和经验显得弥足珍贵。 在李信惨败之后,秦始皇亲自来到频阳,拜访正在养病的王翦。这一次,秦始皇完全放下了君王的架子,向王翦承认了自己决策的失误。 秦始皇不仅同意了王翦提出的六十万大军的要求,还给予了他全权调度的权力。这显示出秦始皇已经完全认识到了战争的严峻性。 让人意外的是,王翦在接受任命后,不断向秦始皇索要赏赐。即便在率军出发后,他依然频繁派人向秦始皇请求金银财物。 这种看似贪婪的行为背后,其实暗藏玄机。王翦深谙权术之道,他清楚地知道秦始皇多疑的性格。 通过不断索要赏赐,王翦向秦始皇展示出自己对财物的贪恋,以此来消除君主的猜忌。这种做法表明王翦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深谙为臣之道的智者。 公元前224年,王翦正式率军征讨楚国。与李信的急进不同,王翦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略。 在平舆之战中,面对楚国的主力部队,王翦并没有立即发起进攻。相反,他下令部队固守营寨,等待合适的战机。 王翦不仅注重军事部署,还特别关注士兵的生活条件。他改善军队伙食,与将士同甘共苦,这些做法大大提升了军队的凝聚力。 当楚军因久攻不下而开始撤退时,王翦抓住战机,率军发起猛烈追击。这次进攻打得楚军措手不及,最终在蕲县南击杀了楚军大将项燕。 项燕之死对楚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不仅是楚国的重要将领,更是后来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这场胜利为秦军后续的进攻奠定了基础。 战争进行到公元前223年,王翦与蒙武的部队成功包围了楚国都城寿春。经过激烈的攻防战,秦军最终攻下了这座坚城。 楚王芈负刍被俘,标志着这个曾经强大的诸侯国正式走向灭亡。至此,秦国统一进程中最大的障碍被清除。 王翦的成功印证了他当初的判断:灭楚确实需要六十万大军。

0 阅读: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