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而言,现在的买房人,买房花的金额大了,做的功课却远远不够。推荐算法的加持下,我们被关进了信息茧房里,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外地人来上海买房,很容易掉进各种不同的坑里。
本文就来盘点一下,两大针对新上海买房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01. 看行政区买房
在上海,判断地段的好坏,是绝对不能只看行政区的。
很多刚来上海的朋友,并不懂这个道理。
前两天在群里,还聊到了相关的案例:
(📷见图2)
这大概率又是自媒体小编的锅,宣传语一句比一句抽象:
“上海人置业,谁能拒绝虹口?”
“虹口人以住在虹口为荣,上海其他区居民也对虹口充满向往。”
“对于大多数的上海人而言,买进虹口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小编为了引流没什么底线,这种广告语很容易就忽悠到外地买房人。
上海每个表面上光鲜亮丽的区,都有很蹩脚的地方。
徐汇区有长桥、南站、华泾;
静安区有彭浦新村;
虹口区有江湾镇;
也就是黄浦和长宁区,内部的地段差别稍微小一点。
看看以下这些照片,是不是你印象中的徐汇区、静安区?
(📷见图3)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闵行区是乡下,看了这个之后又有什么感受?
(📷见图4)
02. 关于学区的真相
从一个上海人的视角出发,外地人对于学区,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
预算只有300-400万的,都有人要买一梯队学区。
预算1500-2000万的,也有很多人要求一梯队学区(房子品质高点的话,真的不太能选了)。
一方面,来上海打拼的都是各个地区的高学历精英人士,是靠工作能力,而不是靠运气(拆迁/买得早/投胎)立足的,自然对后代的教育,会有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很多人是真的没摸到门路。
但凡认识个有点级别的朋友,问问他们是怎么搞定学区的。
更扎心的是,学校的好资源还不一定是分给地段班。
后门班顶配、地段班渣配也是古老传统了。
学区房就是定向收割外地中产的。
花了最高的学区溢价,获得了一个中庸的教学效果。
03. 结语
以上信息不对称的悲剧,一直都在上演。
归根结底,还是对于买房这件事情不够严肃认真。很轻易地,就对家庭资产最大一块作出了决策。
楼市并不像股票那么复杂。
就算是对上海房子一无所知的小白,但凡花上几个月的时间,仅凭一手信息(自己踩盘)研究,不看任何带节奏的二手信息,也能成为认知超过99%人的专家。
乌中小区咋样,老纠结了
克总~公园道二期值得入手吗?
号被限制回复了,私信正常。讨论更多内容,加入小红书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