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去食堂打饭,一边给食堂师傅递饭票,一边说:给你的数据,你验算一下。食堂师傅

安琪小世界 2024-11-28 12:37:05

程开甲去食堂打饭,一边给食堂师傅递饭票,一边说:给你的数据,你验算一下。食堂师傅莫名其妙:想干啥?旁边的邓稼先赶紧拍了拍程开甲,提醒他:程教授,这里是饭堂。       1946年8月,程开甲踏上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留学之路,开始了其在物理学领域的深造。在爱丁堡大学,程开甲成为了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教授的学生。玻恩教授被誉为“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其学术造诣和研究成果在当时享有盛誉。在这四年间,程开甲主要致力于超导电性理论的研究,参与并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这一模型提出,超导电性源于能带中的空带,并且由于布里渊区角处电子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了超导现象的发生。这一理论为后续的超导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爱丁堡大学的学习期间,程开甲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还结识了众多科学巨匠。与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谔、缪勒、鲍威尔等顶尖科学家共事,使他在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上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提升。这段时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不仅丰富了程开甲的研究视野,也为他日后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秋,程开甲顺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在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任职研究员。作为一名研究员,程开甲继续深入研究超导电性理论,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内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程开甲决定回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1950年8月,程开甲整理行装,购买所需书籍,返回中国,加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回国后的程开甲立即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其在超导电性方面的专业知识,推动国内物理学的发展。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进行大规模调整,程开甲被调至南京大学物理系,担任副教授。在南京大学,程开甲积极参与理论物理的教学和研究,致力于金属物理教研室的筹建和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设。他编写的《金属物理》和《固体物理》等教材,为培养一代物理学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1953年,程开甲加入了九三学社,这一时期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1956年,程开甲参与了国家《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制定,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这一规划纲要为新中国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程开甲的参与显示了他在国家科学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1958年,程开甲再次转变专业方向,与施士元共同创建了南京大学核物理教研室,并接受了创建江苏省原子能研究所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程开甲带领年轻教师团队,研制出了一台双聚焦β谱仪,成功测量了多个元素的电子衰变能谱。此外,他还参与研制了一台直线加速器,这些成果为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1959年,程开甲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这本书不仅在中国物理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成为固体物理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参考资料。《固体物理学》系统地介绍了固体物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教材空白,对培养固体物理学人才和推动相关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南京大学,程开甲不仅注重科研工作,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他推动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物理学人才。其编写的教材广泛应用于全国高校,成为物理学教学的重要参考书籍,深受师生好评。 1960年的一天,南大校长郭影秋把程开甲叫到办公室,神秘兮兮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说:"小程啊,国家有重要任务,需要你立刻启程奔赴北京,细节到了那边自然会有人跟你说。"纸条上只有短短几行字,却让程开甲心潮澎湃。他没有多问,心里明白,这准是件非同小可的大事。 经过一番辗转,程开甲来到了阿拉善戈壁滩上的一个研究所。环顾四周,放眼望去尽是一片荒凉,完全没有南京的繁华景象。正当他纳闷这是要做什么时,所长找他谈话了:"程老师,欢迎来到二机部某所。您被调来,是要负责原子弹的理论研究工作。这是国防尖端项目,事关国家安全,希望您能全身心投入。" 就这样,程开甲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生活。由于任务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必须是高度保密的。为了赶进度,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大家都没日没夜地算公式、搞实验。每天脑子里装的全是数据,想的全是怎样尽快突破技术难关。吃饭的时候手上捧着饭盒,嘴里还在絮絮叨叨讲着弹道、引信、当量之类的术语,常常吓坏食堂里的大师傅。 有一次,在食堂打饭的程开甲把饭票递给师傅,习惯性地说了一句:"麻烦您把数据再验算一遍。"师傅一脸莫名其妙,旁边的邓稼先赶紧拍了拍程老师的肩膀,提醒道:"程教授,这是食堂,不是办公室。"程开甲如梦初醒,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连忙道歉。

0 阅读: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