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一天,小学教师朱幼芳洗碗时,几次没有拿稳碗,丈夫看到后,忍不住打趣道:“这么大的人了,连碗都拿不动了!”没有想到朱幼芳听完这句话后,恐慌瞬间袭满全身...... (参考资料:中国教育报:《一根“拉力绳”撑起的师魂》2015-04 -22) 湖北大冶,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乡村,却回荡着一位乡村教师不普通的生命绝响。她叫朱幼芳,她的故事,不是爽文,也不是鸡汤,而是一曲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悲歌。 家族病史的阴影:朱幼芳的童年记忆里,总有父亲朱必潮的身影。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二十多年的校长任职,三尺讲台几乎是父亲生命的全部。即使患上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症,他也从未想过离开。这种罕见的疾病,像一只无形的黑手,慢慢吞噬着父亲的身体。从最初的步履蹒跚,到后来的言语不清、脏器衰竭,朱幼芳眼睁睁看着父亲一点点被病魔击垮。一公里的上班路,在母亲的搀扶下,父亲要走一个多小时。病重时,丈夫和弟弟用自行车推着父亲去开会,那画面,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朱幼芳的脑海里。 宿命的降临:2012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洗碗时,几次失手,丈夫的打趣却成了朱幼芳的噩梦。莫名的恐慌瞬间袭来,她想起了父亲,那个被疾病折磨的父亲。接下来的日子,她开始频繁摔跤。医院的诊断书,如同晴天霹雳——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症。同样的疾病,同样的命运,在父女两代人身上重演。没有特效药,无法治愈,甚至无法有效控制病情发展,这几乎是一个必死的结局。 抉择的时刻:确诊后,朱幼芳没有告诉任何人,她选择了沉默。她像往常一样站上讲台,像父亲一样,放不下挚爱的教育事业,放不下那些需要她的孩子们。丈夫的劝说,学校的关怀,都被她一一拒绝。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她只想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守住这三尺讲台,守住孩子们心中的希望。 课堂上的挑战:朱幼芳摔倒的那天,教室里一片混乱。她从讲台上重重摔下,裤腿上沾满了鲜血。学生们吓坏了,想送她去医院,她却坚持要先上完课。那一刻,疼痛早已被她抛诸脑后,她心里只有学生,只有那未完成的课程。为了避免再次摔倒,丈夫想出了一个办法——在黑板上方的墙上钉一根钢筋,系上一根绳子。从此,这根绳子成了朱幼芳的“救命稻草”,也成了她与病魔抗争的象征。一手拉着绳子,一手在黑板上写字,她用这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延续着自己的教师生涯。 爱与支持的支撑:丈夫每天接送朱幼芳上下学,风雨无阻。学校把她安排到低年级,教室就在办公室旁边,方便照顾。一根钢筋,一根绳子,是丈夫的爱与支持,也是学校的理解与关怀。在病魔的阴影下,这些点滴的温暖,支撑着朱幼芳继续前行。 无声的奉献:备课对于朱幼芳来说,成了一种煎熬。僵硬的手指,颤抖的胳膊,让她比其他老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她从未抱怨,她的教案依旧工整,她的课堂依旧精彩。即使后来病情加重,不得不离开讲台,她依然放不下那些孩子们。她加入了学校的爱心妈妈工作室,成为一名“留守儿童妈妈”,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继续守护着孩子们。 精神的传承:朱幼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乡村教师的坚守,更是对父亲精神的传承。她继承了父亲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继承了父亲的坚韧与不拔。在病魔的折磨下,她从未放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师德的高尚与伟大。 社会关怀的呼唤:2019年,朱幼芳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不得不彻底告别讲台。她只能依靠轮椅生活,家庭收入微薄,生活陷入困境。她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伸出援手,为她捐款捐物,希望能够帮助她渡过难关。 “拉绳”的象征意义:一根拉绳,撑起了朱幼芳的一节节课,也撑起了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这根拉绳,不仅仅是一个辅助工具,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朱幼芳的坚韧与奉献,象征着人性的光辉与温暖,也象征着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支持。在时代的洪流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反思。朱幼芳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要敬畏生命,要关注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朱幼芳的故事还在继续,她的精神也将继续传承。一根拉绳,一个梦,一个乡村教师用生命谱写的教育传奇,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
把自己太当回事了,有病我们单位绝对不会让你继续工作,最你工作期间发病,到时你家属就找单位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