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20岁顾维钧娶了17岁张润娥。婚后,他宁愿睡沙发也不碰她。两年后,张润娥以清白之身被送回娘家。此后,顾维钧又先后娶了三位妻子,享齐人之福。而张润娥却落发修行,青油孤灯。 说起顾维钧,我们都知道他是有名的外交家,在很多外交会议上,他都作为中国代表替我们国家发声,他的工作无可指责,可是他对于婚姻的态度却有待商榷,尤其对待发妻张润娥。顾维钧一生有四位妻子,他的发妻是让他发家的,也是他亏欠最多的人。 民国时期的包办婚姻很多,顾维钧的婚事也是包办的,更准确来说,他的婚事可是娃娃亲。 12岁的顾维钧到中医张云骧处看病,他是名医又懂得看相,他家每天都有很多人光顾,如果不是顾父与他相识,顾维钧都得不到他亲自看病。 张云骧发现顾维钧长得不错,将来的会有大出息,所以,就想要让他给自己做女婿。顾家已经没落了,顾维钧连书都没法读,顾家此时能够同张家联姻,顾家可是占了大便宜了,所以,顾父立马就同意了。 张云骧只有一个女儿张润娥,她被定下婚约这一年只有9岁,她和顾维钧只是两个小孩子,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定下婚约会影响了他们的一辈子。 顾维钧原本不能读书,只能去学习一技之长开始工作了,可是岳父张云骧不愿意女婿被埋没了,他愿意供他念书,顾维钧自热乐得同意了,岳父送他到上海的贵族中学念书,他后来想要去美国留学,岳父卖掉一半家业都要供他出去。 岳父之所以如此培养他,就是希望将来他有出息了,可以替他好好照顾自己的女儿。如果不是两家有联姻的关系,他也犯不着费心费力去培养顾维钧。 顾维钧一边享受着岳父家的供养,可是,他打从心底里就排斥这一段“娃娃亲”,他接受的新式教育倡导者“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他只是借着岳父家的钱念书,他想着以后可以还钱赎回婚约,他可不打算娶张润娥。 可是,顾维钧的小心思,张家是不知道的,张润娥自从跟他定下婚约之后,家里都在告诉她,将来顾维钧就是她的丈夫,她等他学成归来就要嫁给他!张润娥是传统的大家闺秀,在她的心里,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听过了关于婚约的事情,她也在心里默认顾维钧就是她的丈夫了。 张润娥都到16岁了,顾维钧也有19岁了,顾维钧也该毕业了,张家也怕顾维钧反悔,所以催着他回家结婚,顾维钧借故拖延不肯回来,顾家不愿意失信于人,所以就把顾维钧给骗回来了。 顾维钧知道不得不“完婚”,他的心里千百个不愿意,可是,他家既还不起钱,也换不清张家多年的恩情,所以顾维钧只能被迫迎娶了张润娥为妻。 张润娥本以为会有一个美满的新婚之夜,奈何,她还没有对着丈夫顾维钧说出妈妈教导的“贴心话”,她就独守空房一整晚。 原来,顾维钧娶了她却不愿意碰她,他新婚之夜就躲到婆婆的房间里去了。张润娥体谅他,所以没有哭诉,她又等了一天,顾维钧还是没有现身。张润娥哭了,新婚三天,难道她要保持女儿身回家。 顾母在第三天还是劝服顾维钧到新房去了,可是,他也不打算跟张润娥圆房,他跟她说:“我们两个人不可能做夫妻的,以后,你睡床,我睡沙发!”顾维钧的态度,让张润娥的心凉了半截。 她知道丈夫嫌弃她,可她还是“夫为妻纲”的态度,她对顾维钧说:“要不,还是你睡床,我睡沙发吧!”顾维钧没有谦让,他们两个人同在一个房间,却鸽自睡在一个地方。 到了回门的日子,张润娥为了不让父亲担心,她并没有将自己在夫家的遭遇告诉父亲。父亲还以为他们夫妻和睦,她也算是有了终身依靠了。张润娥看着父亲开心,她的心里却痛得落泪,她没有办法对大家说起她的委屈。 婚后顾维钧要再次留学美国,岳父自然还是全力支持,但他这一次提出一个要求,顾维钧要出国就要带着张润娥一起去。顾维钧无奈带着张润娥出国了,可他却不管她,将她安置在美国乡下的寄宿家庭就算了。 顾维钧想要的是可以对他事业带来帮助的女子,张润娥一家已经不能再给他提供更多的东西了,所以,他开始同其他女子交往,他看上了国务总理唐绍仪的千金唐宝钥,对方落入他的情网后,非他不嫁。 顾维钧达到目标,他就寄法律文书给张润娥,逼着她离婚。他们离婚的事情闹会家里,岳父不同意,可是张润娥却答应了,她不想再同一个不爱她的人纠缠了。张云骧骂顾维钧凉薄,骂自己看走眼,他抑郁而终,张润娥也出家为尼了。 可是,顾维钧和唐宝钥结婚了,婚后还生了一儿一女。奈何,唐宝钥身体不好,早早亡故了。 就在她去世后两年后,顾维钧又认识了爪哇华侨首富黄仲涵的女儿黄蕙兰,他很快追求到对方并结婚,顾维钧借助对方的财力,事业更上一层楼,只是两个人却不相爱,可是也没有离婚,他们保留着夫妻名分十几年。 顾维钧不爱黄蕙兰了时,他爱上了下属的妻子严幼韵。只是二人维持情人关系,直到1956年顾维钧辞去外交大使一职,他才和黄蕙兰正式离婚,迎娶了严幼韵。那时,顾维钧71岁,严幼韵54岁。 此后,顾维钧没有再爱上其他人,他活到97岁,严幼韵活到112岁,两个人携手相伴一生。
1908年,20岁顾维钧娶了17岁张润娥。婚后,他宁愿睡沙发也不碰她。两年后,张
酒馆的说书人
2024-11-27 00:05:44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