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我们党同龄,在长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36年3月,贵州盘县,王玉清站在无线电台前,手中紧握着那份来自上级的电令,他既紧张又兴奋,电报上的内容要求红二、红六军团北渡金沙江、西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他是情报的第一接收人! (主要信源:发布于2023-06-26 11:44·福建日报 “痛别!他在福建逝世,享年102岁……”) 王玉清深知,这将是一场艰难的征程,但他也明白,这是为了更大的目标,为了解放更多的穷苦百姓。 1935年,年幼的王玉清生活在湖南桑植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中,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长期忍饥挨饿,受尽欺负。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改变现状的迫切愿望,当红军解放黔西县城时,王玉清正巧和父亲进城采买物品。 王玉清站在那儿,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激动的光芒,看着那些平日里威风八面的国民党残兵和地主豪绅们仓皇逃窜,他心里充满了疑惑:到底是谁,能有这么大的能耐,把这群人赶出城去? 起初,他对红军并不了解,只是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他看到红军对老百姓和和气气,不像那些地主和土豪,总是欺负人。 听说参加红军可以打土豪、分田地,过上好日子,王玉清心里想着,自己家也是穷苦人家,跟着红军,就能让更多的穷人得到解放,“我也可以加入这些人...” 他心里默默地想着,征求了父亲的同意后,就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离开了家乡,当上了电报员,然后就跟着随党开始了北上抗日的长征之路。 1935年,王玉清在长征的路途上没走几天,就遇到了断粮的困境,“没有吃的,就吃野菜、树皮。” 王玉清回忆着,让他最印象深刻的事情之一:就是有一个班长,把自己装粮的口袋用水洗洗淘淘,勉强煮成一锅汤给大家喝下去。 “我问班长,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走出去?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王玉清永远也忘不了老班长的恩情,但当他走出草地后,却再也打听不到老班长的下落。 在野外作战,缺衣少食,加上草地上气候变幻莫测,时而刮风下雪,很多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了。 几天没有进食的王玉清浑身无力,坐在水沟旁休息,里面难得有鱼,可是想到很多战士下去后再也没能出来,很多人就不敢上前了。 再加上身上根本没有一点力气,所以也就不了了之,可是有一句俗话说的好,绝处逢生,眼前有希望就不可能不作为。 就在王玉清陷入绝望时,他想起了军帽上别着两根缝衣针,灵机一动,果真利用这些个改良版的小工具将鱼钓上来了,那个时候苦是真的苦,但是战友们之间的情谊也是情真意切! 一口吃的可以分很多人,一把粗粮可以坚持很多天,而在艰苦环境下的机智趣事,也成为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2023年6月23日,《金色的鱼钩》的原型人物走了,102岁的老红军王玉清会永远被我们铭记!
他与我们党同龄,在长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36年3月,贵州盘县,王玉清站在无
易信娱乐
2024-11-26 18:11: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