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万里对陈永贵严肃地说:“你才入党几天?谁要是反对包产到户,谁就是和全中国的农民作对,就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对!”1979年,如火如荼的包产到户责任制,给全国各地农村带去了勃勃生机。分到土地的农民,一改往日的懒散,为了早日致富,纷纷起早贪黑,奋战在农业战线上。这种拼搏奋斗的精神,在任何一个实行包产到户后的农村都可以看到。安徽凤阳小岗实行包产到户后,小岗农民的积极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那些偷懒、晒太阳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起早贪黑地劳动。 经过一番风雨的洗礼,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形势愈发喜人。午季的收成如同丰收的序曲,沉甸甸的果实见证了农人的辛勤与汗水;而秋禾则如同蓄势待发的勇士,长势旺盛,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在广袤的田野上,全省289000多个生产队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其中仅有0.5%的队伍尚未建立起责任制,宛如夜空中偶尔掠过的流星,稍显孤单。 38.4%的队伍选择了不联产责任制,稳扎稳打;而高达61.1%的队伍则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联产责任制的征途,其中包产到组的占22.9%,大包干到组的占16.9%,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的更是达到了10%,其余11.3%的队伍则采取了其他联产形式,各显神通。这一系列数据,无不昭示着一个铁定的事实:农业生产离不开责任制的根基,联产责任制比不联产的效果更为显著,而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则如同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农村改革的新风尚,这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所接受。 万里同志在视察农村后,他的心始终与农村紧密相连,他将全部的精力倾注于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之中,致力于多种形式责任制的推广、完善与提升。他始终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在10月11日的省委常委扩大会上,他的话语铿锵有力:“各级党委在面对新问题时,若心中无底,不妨将其提至常委会共商对策。省委若尚未作出决定,只要符合客观实际,便应大胆尝试,将来省委自会追认,无需等待。某些办法在实践中被证明有误,就应立即改正。譬如《省委六条》,虽大部分内容正确,但其中关于干部参加劳动‘一二三’的规定,却与实际情况相悖,难以实施;‘包工到组,不联系产量’的做法,也可能存在谬误,因为包工若与产量脱节,最终结果往往是干好干坏一个样,无法激发农人的积极性。滁县地区关于联产计酬的三个材料,我已分发给大家,望各位能以此为鉴,大胆试行,勇于探索。” 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中,安徽无疑走在了前列。1977年11月,在万里同志的主持下,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六条”。这一规定尊重了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并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发展家庭副业等,这些举措无疑触及了一些敏感的“原则问题”,甚至被视为闯了“红灯”。然而,正是这些敢于突破禁区的措施,深深扎根于农村的实际之中,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1978年初,四川也紧随其后,制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简称“十二条”。同年4月,广东省委又制定了《关于减轻生产队负担的规定》。这些地方政策的出台,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利剑,冲破了党在农业战线上“左”的藩篱,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正确的农村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南方的河南省漂河市临颖县,有一个名叫南街村的村庄,它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以其卓越的经济发展成就脱颖而出,产值突破1亿元大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亿元村”。南街村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高举集体主义的大旗,致力于建设一个“共产主义小社会”。而其“共产主义的要素”核心则体现在那独特的平均主义经济体制上。自20世纪80年代起,南街村便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引,教育农民坚持走集体共同富裕的道路,奋力实现农村现代化。三十年来,南街村人民一代又一代地不懈努力,使得南街村声名远播,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更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被誉为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名村、第一雷锋村。 南街村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在农业集体化的坚实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工业集体化的华丽转身。在世纪80年代初,当人民公社逐渐解体之时,南街村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率先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制度。然而,到了1984年,南街村党支部高瞻远瞩,决定收回面粉厂和砖厂由集体承包经营,随后逐步回收耕地,进行集体经营。至1990年,全村2300亩耕地全部回归村集体,村内的个体工商业者也纷纷将自己的产业献给集体,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陈永贵是个好人
万里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