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妇在诞下麟儿后意欲放弃,忆及村中一位刚刚痛失爱子的贫农,遂连夜将孩子悄然相赠。出乎意料的是,贫农视若珍宝,而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四十年后,这个男孩竟会让他泪洒衣襟! 【消息源自:《带着养父读书、工作,这位上校的故事令人动容》2022-02-18 中国青年报】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内蒙古农村,那地方可比现在苦多了。自然灾害隔三差五就来凑热闹,贫困就像个甩不掉的跟屁虫。 有一对夫妻,生下个儿子,可家里穷得叮当响,连顿饱饭都难寻,实在没法子养活。那天夜里,夫妻俩抱着儿子抹眼泪。“咱实在养不起了,得给他找个好人家。”妻子哽咽着说。“对,村里老董家刚失了俩孩子,他肯定乐意。”丈夫点头。 老董叫董二牛,以前家里虽穷,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给日子添了不少色彩。谁承想,大饥荒让俩孩子都没了,媳妇也狠心改嫁,就剩下他孤身一人。老董每天在地里辛苦劳作,回到家,屋里冷冷清清,那滋味儿,真是不好受。 夫妻俩来到老董家,把孩子往他怀里一放。“二牛,这孩子给你们了。”夫妻俩说着说着就哭了。老董先是一愣,随后紧紧抱住孩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孩子,我养!”老董坚定地说。 老董给这孩子起名叫董永。为了把董永养好,他想尽办法,先是把家里唯一的猪给卖了,又把仅剩的粮食拿出去换钱,给董永找了个好奶娘。每天,老董不是拉货,就是搬砖、扛沙子,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就盼着能让董永过上好日子,走出这穷窝窝。 董永慢慢长大了,该上学了。老董那点积蓄根本不够,可他不想让董永没学上。于是,老董每天天没亮就出门,半夜才回来,拼命挣钱。有时候实在没钱了,就借钱给董永交学费。懂事的董永在学习上特别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功夫不负有心人,董永不仅学习好,还特别孝顺懂事,一有空就帮着老董干活。看着墙上挂满的奖状,老董满脸骄傲,“我这儿子,真是没白养!”老董常对人说。 可命运弄人,老董因为长年累月地操劳,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病倒了。这一病,家里的经济支柱一下子倒了,压力全落在了董永身上。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董永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他每天早早起床照顾父亲,给父亲喂药、擦身,然后再去学校。学校离家远,但他从不抱怨,总是跑着去,跑着回,只为省点路费。 高考结束后,许多同学都想去大城市闯荡,可董永毅然选择留在家乡上学,只为能经常回去照顾父亲。“爹,您放心,有我在,您啥都不用操心。”董永握着父亲的手说。 后来,董永凭着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被部队相中,成为一名上校军官。可他始终把父亲带在身边,不管工作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陪伴父亲,给父亲讲部队的事儿,逗父亲开心。 董永的故事在内蒙古传开了,大家都被他的孝心和担当所感动。有人问他为啥这么做,董永笑着说:“他是我爹,是我在这世上最亲的人,我有责任照顾他。” 几十年过去了,董永早已成家立业,父亲也慢慢老去。但在董永的悉心照料下,父亲安度晚年。临终前,父亲拉着董永的手,眼里满是欣慰和感激。“儿啊,有你,我知足了。”父亲说完,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董永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家庭责任感的强大力量。在这个快节奏、冷漠的时代,董永的故事像一股暖流,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家庭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