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25日在苏州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并共同出席中新苏州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同日,何立峰和李显龙共同出席中新苏州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还共同参观了苏州工业园区30周年成果展,种植中新友谊树。
11月24日,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应中方邀请,展开为期六天的对华访问。这是李显龙在今年5月卸任总理后首次出访中国。据悉,他在此次行程中将先后到访苏州、北京和上海三地。
根据新加坡总理公署24日发布的消息,李显龙将在苏州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一同出席苏州工业园区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
1994年5月实施启动的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值得一提的是,李显龙和他的父亲李光耀,都与苏州工业园区颇有渊源。在上个月举行的“慧眼中国环球论坛”上,李显龙在对话环节就曾提到苏州工业园区。他表示,苏州工业园区取得超乎预期的成果,新中双方都获益良多,“我们像骄傲的父母一样非常高兴”。
苏州工业园区迎来30岁生日,“骄傲的父母”到场祝贺,的确在情理之中。
李氏父子与苏州工业园区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的爆发,让彼时的新加坡陷入了某种焦虑,急欲通过在海外投建类似裕廊工业园的产业基地,以寻求战略纵深。如此时代大背景下,后来由中新两国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有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1992年,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表达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并以该园区为载体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意向。而在此之前,邓小平同志就在南巡讲话中提出借鉴新加坡经验。于是,中新双方一拍即合。
有了合作意向,接下来的问题便是选址。正是在此时,苏州进入了李光耀的视野。当地曾经一度盛传,为了接住这来自南洋的“泼天富贵”,时任苏州市市长章新胜在接待李光耀一行时不遗余力,不仅拉开车门硬挤上了李光耀搭乘的加长版奔驰车,还在车上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李光耀热烈交流。
对于当年事,章新胜近期在接受江苏媒体采访时表示,所谓的“扒车门”乃是坊间误传,“全程英语交流”则确有其事,且双方的交流不仅“热烈”,甚至堪称“激烈”。章新胜回忆,当日一路陪同的江苏省领导有急事要赶回南京,接替陪同任务的他被安排与李光耀同车。在去火车站的路上,章新胜提议新加坡在苏州投资建设工业区。
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江苏省人民政府,明确支持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半个月后,中新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协议。同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在金鸡湖畔打下第一根桩。
根据规划,中新合作区分期开发,首期开发建设8平方公里,70平方公里统一规划。自规划设计之初,园区就秉承适度超前原则,“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建设过程中,园区借鉴新加坡“白地”“灰地”开发经验,有效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和集约利用水平。其中,预留的“白地”作为土地储备,不明确用地性质,是给未来的“留白”;“灰地”则是曾经出让过的土地,当这些土地亩产效益较低,管委会准备将企业腾退时,地块就会被标注为灰色。
这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布局,让苏州工业园区从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起步,一路高歌猛进,发展至如今的278平方公里。
2009年5月,李光耀再次造访苏州,参加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15周年庆祝活动。活动现场,李光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了“青出于蓝”四个字概括苏州工业园区15年的发展成果。在李光耀的回忆录中,他这样写道:我给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成绩打70分,这是个相当高的分数。那里风景宜人,总体规划给人一种很新加坡式的印象。
与父亲一样,在苏州工业园区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李显龙同样扮演了关键角色。1994年,李显龙出任新加坡副总理期间,与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共同担任苏州工业园区首任联合协调理事会联合主席。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之一,李显龙多次访问中国,苏州一直以来都是他“中国行”中的重要一站,而苏州工业园区则是他在各种场合反复提及的一大话题。
2017年,李显龙在访华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这样评价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双方第一个重要项目就是苏州工业园。那个时候,中国正在发展各种开发区,正在招商引资,吸收外来投资,我们就开发了苏州工业园。工业园现在可以说是成熟了,成功了,可能有一天还有机会上市。”
确如李显龙所言,2年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成功挂牌上市,标志着中新合作更进一步。同时,也正是基于苏州工业园区所取得的成功,两国此后又在2008年和2015年推出了另两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