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夏,绥德县傅家新庄的1位老农赶车回家,顺路捎了2位回家探亲的志愿军。上

蜀山史道 2024-11-24 22:20:51

1953年夏,绥德县傅家新庄的1位老农赶车回家,顺路捎了2位回家探亲的志愿军。上车后,年轻的军人(警卫员)介绍:“老乡,这是我们王fu zhi师长。”谁料老农回过头来,连连讲:“巧了,我儿子也叫福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红小鬼”12岁离家参军,30岁荣归故里时,已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1935年,绥德县傅家新庄(今属子洲县)的1位长工王福治,正在地主田里锄草,听到一阵嘹亮的歌声。 循声望去,王福治看到:“一支队列严明的队伍走来,当晚就借宿在村中。”在那个乱世中,年仅12岁的王福治就见过不少军阀部队、地方民团过境,无不是作威作福、横征暴敛。而这支队伍进村后,既没有劫掠财物,也没有欺压百姓,反而帮助老乡挑水扫街,又给乡亲们分粮分田。 一问,王福治才知道:“这是南方来的红军,就为穷苦百姓做主。”所见所闻令王福治下定决心,要跟着红军走,匆匆回家告诉了父亲。父亲虽有不舍,但是为了给儿子找条活路(家里一贫如洗),还是含泪同意了。 第2天,王福治来到红军征兵处,自我介绍:“我叫王福治,今年17岁(故意说大了)了,想要参加咱们队伍,为穷苦人争个公平。”征兵干部一听,朗诵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厦倾危,国人扶之。”又讲:“扶之,你这个名字好呀,我们收下你了。” 就此,王福治改名为王扶之(也避免了祸及家人),开始了戎马倥偬的一生。1953年夏,时任志愿军第115师师长的王扶之从前线返回,特意请假回到了绥德县。距离家乡越近,道路越狭窄崎岖,王师长、警卫员只得步行回乡。 走到1个路口位置,王师长远远望见“1位老农赶着牛车过来”,于是连连挥手。老农停下车后,笑着同意了,王师长、警卫员便上了车。一上车,警卫员用方言介绍:“老乡,这是我们王扶之师长,他回来探亲的。” 老农初听,只感觉这个名字有些熟悉,笑着回答:“真是巧了,我儿子也叫福治,和这位首长名字差不多。”王师长听后,他仔细看了一下赶车老人(容貌苍老了许多),才发现:“他竟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老父亲。”这对父子就这样相遇了,均是泪水连连。

0 阅读: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