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亲自设计了选藏地活佛的制度,杜绝了任何人擅自转世的可能。 直到今天,这还在执行。 但他本人对活佛转世的态度是:糊弄人的玩意儿。 1792年深秋,乾隆皇帝坐在紫禁城的养心殿里,手中拿着一份从西藏送来的奏折。 奏折上是关于某位大活佛转世灵童选定的争议,争执双方各执一词,各自都声称找到了真正的转世灵童。 乾隆看着那长长的折子,冷笑了一声,对身边的大臣说:“一件关乎教规的事,竟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不得不管。” 这不是乾隆第一次为活佛转世的事情头痛,在他登基后的几十年间,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程序混乱,各地争斗不断。 有的地方势力利用转世灵童争夺控制权,有的更是通过贿赂甚至暴力手段操控选拔。 这种混乱不仅让藏传佛教内部矛盾重重,也威胁到清廷对西藏地区的统治,乾隆深知必须通过一套严密的制度,彻底遏制这些乱象。 几天后,乾隆召集大臣们商议,提出了一项全新的制度,金瓶掣签。 他命令宫廷工匠打造一只镀金的大瓶子,专门用于选定活佛转世灵童,按照这个制度,当某位活佛圆寂后,需要从候选的灵童中选出转世者。 所有候选者的名字都将写在签牌上,放入金瓶中,由高僧在众人面前诵经祈祷后,从瓶中随机抽取。 乾隆说,这样可以杜绝私自操控的可能,选谁,全凭“天意”。 这项制度的确立,不是乾隆一时兴起,而是经过多年治理经验得出的结果,早在1751年,他通过改革设立“驻藏大臣”,强化了清廷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到1792年,他通过金瓶掣签制度,进一步将活佛转世程序纳入中央的掌控之中,这一制度自确立起便开始严格执行,并延续至今。 然而乾隆对活佛转世的真实态度却颇为微妙,他对藏传佛教的运作和文化有着深刻的研究,但也从未掩饰过自己的质疑。 他在御制《喇嘛说》中明确写道,所谓“转世灵童”的选拔,实际上掺杂了很多人为因素,他甚至在私下里对身边亲信表示,这一切更像是一种“糊弄人的把戏”,不过是一种维系藏区秩序的工具。 尽管如此,他仍然决定通过制度来规范这项活动,他明白,信仰在藏区民众心中的分量,绝不是单凭朝廷命令就能改变的。 因此他一方面在制度上杜绝了地方势力的干预,另一方面也借此加强了清廷对藏区宗教事务的掌控,这种矛盾的态度,贯穿了他对藏传佛教治理的整个过程。 第一次执行金瓶掣签是在1793年,这一年,班禅额尔德尼圆寂后,选定转世灵童的工作陷入了僵局。 按照乾隆的命令,驻藏大臣与西藏的宗教领袖共同主持了这场抽签仪式,那一天,金瓶被供奉在大昭寺中,周围汇聚了数百名高僧和官员。 在诵经祈祷的声音中,主持仪式的高僧从金瓶中抽出一块签牌,最终选定了新班禅,这次抽签的结果被广泛接受,不仅平息了争议,也奠定了金瓶掣签制度的权威性。 乾隆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他政治上的高超手段,他并非真正相信金瓶掣签的“神圣性”,但他知道,这种公开且看似“公正”的仪式,会让各方难以质疑其结果。 同时,这种制度化的程序,也成为清廷强化对西藏地区控制的重要工具。 多年以后,有人回忆起那只金瓶时,依然记得它是如何改变了西藏的宗教格局,它不仅是一件制度工具,更是一种权威的象征。 通过它,乾隆皇帝成功遏制了藏区宗教事务中的混乱局面,让转世灵童的选拔从一个争权夺利的战场,变成了一场仪式化的公开决策。 尽管乾隆在公开场合一再强调金瓶掣签制度的重要性,但他对活佛转世的态度从未改变过。 在他的眼中,这一切不过是一种维护秩序的政治手段,而非真正的宗教信仰。 他用制度化的方式,把一种他认为“虚无”的东西变成了维系清朝统治的一部分。 直到今天,金瓶掣签制度仍然被执行着,成为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这一切,都源于乾隆那个深秋夜晚的决策,他用他的怀疑态度和理性思维,为后世留下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
直接说“抓阄”就完了
依法转世
中国古代本来就是皇权大于神权,皇帝都能命令活佛不准擅自转世……[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
这篇文章是不信佛的人写的吧,乾隆可是信佛的,外行揣测内行不贻笑大方吗?
班禅不仅不能擅自转世,清庭还规定必须转世到平民家庭!
金瓶转世快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