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北京,山洞里发生了一幕令人心碎的场景。一个寡母的4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把棉花塞进最后一个儿子嘴里,直到他不再挣扎。敌人的脚步声渐渐远去,山洞里的人保住了性命,但她的怀中再也没有动静。她没有后悔,反而说:“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这样做!” 她就是被称为“当代佘太君”的邓玉芬。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妇,人生原本平静而忙碌,七个儿子和丈夫是她生活的全部。但战争让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密云地区落入伪满洲国之手。日本侵略者丧心病狂地推行惨无人道的 “三光政策”,妄图以武力强行剥夺百姓的土地,蓄意制造出一片片 “无人区”。绝境之中,邓玉芬与丈夫任宗武只能带着几个儿子背井离乡,前往密云的深山里。 在那荒僻之地,一家人靠着双手辛勤开荒,艰难求生。尽管生活充满了困苦与磨难,可他们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从未放弃。 1940年,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进入密云,开始建立丰滦密抗日根据地。邓玉芬第一次听到八路军的抗日道理,觉得每句话都说到了心坎上。她与自己的丈夫经过一番慎重的商议后,决然地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将家中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送往部队参军。 她目光坚定地看着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道:“不要牵挂家里,只管全心全意地去抗击日寇!” 随后不久,三儿子也积极投身到了游击队中,而四儿子和五儿子则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抗日自卫军模范队。如此一来,邓玉芬的这五个儿子都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她满含骄傲地说道:“咱们家尽管生活贫苦,但在国家大义面前,必须要尽一份心力。” 然而,战争的残酷很快降临到这个家庭。1942年春,邓玉芬的丈夫任宗武带着四儿子和五儿子响应“回山搞春耕”的号召,结果在种地时遭遇日军伏击,丈夫和五儿子当场牺牲,四儿子被抓走后惨死在监狱中。 心碎的消息接连传来,同一年的秋天,长子在惨烈的战斗里不幸为国捐躯,而次子因之前作战负伤过重,即便回到家中调养,最终还是因伤势持续恶化,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九口之家,只剩下邓玉芬和两个最小的儿子,六岁的任永恩和四岁的任永强。乡亲们以为邓玉芬会倒下,但她没有。她咬紧牙关对自己说:“日本人还没滚出咱的家乡,咱不能倒下!” 1944年,日军再次对密云地区进行扫荡,猪头岭一带成为重灾区。邓玉芬带着两个孩子与乡亲们一起逃入深山藏身。山洞里寒冷、潮湿,几乎没有食物,所有人都饥肠辘辘。更糟糕的是,小儿子任永强因饥饿和疾病发烧,哭闹不止。 哭声在静谧的山洞中格外刺耳。敌人的脚步声逐渐接近,洞中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如果被发现,这里所有人都会命丧敌手。怎么办?谁能让这个孩子安静下来? 邓玉芬的手颤抖着,她抱起自己的孩子,紧紧地贴在怀里。她想尽力安抚他,可哭声仍在继续。她从破旧的棉袄里撕下一团棉花,轻轻地塞进了孩子的嘴里。孩子开始挣扎,但她抱得更紧,手也按得更用力。 她的心在滴血。她脑海里闪过丈夫和几个儿子为国捐躯的画面,也想到乡亲们无助的眼神。她对自己说:“一定要忍住,一定要保护大家。”当敌人的脚步声终于消失,她松开手,怀里的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 山洞里没有人说话。有人走上前,帮忙将孩子埋在山坡上。邓玉芬跪在坟前,泪流满面。她对自己说:“永强,你换了这么多人的命,值了!” 这样的选择,令人难以想象。但邓玉芬从未后悔。抗战胜利后,她面对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儿子们,流着泪说:“咱们胜利了!你们可以安息了!” 1946 年,国共内战的硝烟弥漫开来。邓玉芬,这位深明大义的母亲,怀着坚定的信念,再次做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抉择,她把家中仅存的六儿也送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 到了 1948 年,六儿在激烈的战斗中英勇献身。至此,这个原本平凡却又无比伟大的家庭,已经有丈夫和六个儿子为了国家与正义相继离去,仅剩下三儿任永兴因那动荡不安的战乱,至今生死未卜,踪迹难寻。 新中国成立后,邓玉芬被誉为“英雄母亲”,她的事迹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党和政府多次邀请她到北京生活,但她三次拒绝。她说:“国家付出了那么多,我不能再添麻烦。” 1970年,邓玉芬在家乡去世,享年79岁。她的墓碑上写着“英雄母亲”四个字,记录着她的一生。 2012年,密云县为她修建了雕像,2015年,以她为原型的评剧《母亲》上演,2020年,她的故事被画成油画展出。 邓玉芬,这位普通的母亲,用血与泪书写了抗战历史的一页。她的选择令人敬佩,她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