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2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 然而我国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2012年,一场关于是否要砸下2000亿巨资,建造中国自己的大型粒子对撞机的辩论,在科学界掀起了滔天巨浪。一方是物理学界的泰斗,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他以一种近乎强硬的姿态,坚决站在了反对的立场上; 另一方,则是中国高能物理的领航者王贻芳,他对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未来有着无限憧憬,力主建设,声称此乃关乎国家科学未来的关键一跃。 他认为建设该大型设备,能够更有利于帮助中国在相关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杨振宁却并不支持王贻芳的观点,他提醒众人这背后风险重重。 并且他坚决反对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钱的问题,一个则是人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曾为了正负离子对撞机,倾尽了半数的科研经费,结果其他科研项目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更何况,美国这个科学界的“土豪”,也曾尝试过这样的壮举。 1989年,原本预算为30亿美元的美国前后投入了近80亿美元,目标是建成世界最大的粒子对撞机,结果80亿美元全部打了水漂。 这一惨痛教训很难不让人担忧,咱们如果拿出2000亿如此巨款,最后究竟能收获到什么? 杨振宁的担忧远不止于此。他深知,科学探索不是简单的砸钱游戏,高端人才才是关键。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虽然进步神速,但顶尖人才依然稀缺。 如果没有科研人才,咱们就算研制出了相关大型设备,估计招来的科研人员九成都是外国人,这样一来诺贝尔奖就算是砸中了,也是替别人做嫁衣,咱们出钱出力倒没捞到什么好处。 杨老的话,字字珠玑,却也透露出几分无奈与忧虑。他明白,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人才储备的厚度与质量。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深刻而远见卓识的观点:与其将巨额资金投入到单一的大型科学项目中,不如将这些资源倾注于教育领域,特别是物理学人才的培养上。 这一刻,其实他是选择了站在国家与民族的高度,舍弃个人在专业领域可能获得的即时荣耀,而将培养下一代科学家视为更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毕竟与其把钱砸在一个充满未知的项目上,不如投资于未来,培养更多的“科学小苗”。 他倡导的,是一种“养鸡生蛋”的策略,通过提升基础教育,尤其是物理学的教育质量,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储备人才。 这样,不仅能解决当下的人才短缺问题,更能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最终,我国政府既没有完全否定大型粒子对撞机的可能性,也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着眼于长远,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健的道路——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尤其是物理学人才的培养。 毕竟,科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人才的积累,更需要那份对未知世界永不熄灭的好奇心。 正如杨振宁所言:“科学的未来,在孩子们的眼中,而不在我们这些老人的口袋里。”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网《杨振宁反对建超大对撞机 中科院专家反驳:机遇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