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帝王中最会打仗的是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错吗? 不是,是李渊的

爱吃凉历史 2024-11-22 20:18:30

毛泽东说,帝王中最会打仗的是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错吗? 不是,是李渊的错。是李渊把李世民逼到了杀兄灭弟的悬崖上。 李世民,自幼展露卓越的军事天赋,他的武功启蒙始于16岁的一次战事。当时,他奔赴雁门关外,成功救援了被突厥围困的隋炀帝杨广。 在18岁那年,李世民随其父李渊起兵反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这一时期,他参与了多场关键战役,每一次都能够以少胜多,显示出他超凡的指挥能力和战术智慧。 其中,走虎牢关的战役尤为著名,李世民指挥仅有的3500铁骑,勇猛地对抗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在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战斗中,李世民的军队不仅没有被压倒,反而大获全胜,成功生擒窦建德,一战成名。 这场胜利对李世民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巩固了他在军中的地位,同时也为未来的政变——即玄武门之变提供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李世民的勇气和军事才能受到了其父李渊的高度评价和奖赏,赐予他众多尊贵的头衔,如太尉、司徒等,并将他提升为秦王,几乎位列帝室之下,权倾朝野。 李世民在洛阳设立根据地后,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权力基础,集结了一批忠诚的将领和谋士,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以及程咬金、尉迟恭等杰出的军事人才。他们不仅在军事上给予李世民坚强的支持,也在政治和策略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一团队被称为“天策府十八学士”,在政治和军事上为李世民的君主地位的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对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亦有极高的评价,认为自古以来能军之人,李世民位列前茅,仅次于朱元璋。 在唐朝初期,刘文静案件的处理引发了李世民与李渊之间的严重分歧。李世民试图说服李渊免去刘文静的死刑,但李渊坚持以“谋反罪”将其交给宰相裴寂执行处决,表明对刘文静的终极裁决无情且决绝。这一事件是李世民与李渊关系紧张的一个显著标志。 李渊对李世民周围人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展到其文武集团。他将李世民的重要幕僚,包括房玄龄和杜如晦撤回家中,并将程咬金、秦叔宝等武将从秦府调走,直接削弱了李世民的政治与军事力量。 李渊此举不仅是为了削减李世民的势力,也是为了重构皇权结构,他将李世民的军权一部分转交给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这在当时被解读为对李世民的极大不信任及打压。 这种内部权力的重组与不信任,构成了后来玄武门之变的背景。李世民为夺取权力,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军事地位,还积极拉拢和确保了北门禁军的支持。 玄武门之变的背后,是李世民有计划、有组织的策划和行动,他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准备的政变。在李世民策划的政变中,他巧妙地布置了多层防备和策略,以确保自己的行动能够一举成功。 李世民还在玄武门周边安插了自己的心腹,常何,这是他的一个重要棋子。常何原本属于李建成一派,但实则为李世民所控制,此人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警惕性。在变日当天,常何恰好在玄武门执勤,为李世民的行动提供了便利。 为了应对可能的失败,李世民不仅在长安城内有所布置,还向洛阳派出了密使,准备了后路。这表明他的计划考虑周全,不仅仅限于首次行动的成功,还有可能的退路策略。 在这场政变的前夕,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对李世民的举动产生了怀疑,并向他们的父亲,当时的皇帝李渊报告了自己的观察。李渊对这种家族内的争斗感到忧虑,因此召见李世民,并要求他第二天解释自己的行为。这一召唤迫使李世民不得不加速自己的行动计划。 变日之晨,李世民与其心腹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紧急商讨对策,决定分三路行动:李世民本人带领精兵在玄武门内伏击,尉迟敬德领导骑兵作为援助力量,而高士廉负责动员囚犯并配发武器,形成多路并进的攻击模式。 李建成和李元吉在进宫途中感到了异常,当他们通过玄武门时,李世民立即发动攻击。李世民亲手射杀李建成,而尉迟敬德则斩杀了李元吉,政变迅速且激烈地展开。 在这场突然的变故中,尽管皇宫内有大量禁军,但他们对这一内部冲突反应迟钝,这很可能是因为李渊此时已被控制,无力回应。 政变后,李世民在李渊的面前继续巩固自己的权力,甚至诛杀了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嗣及相关大臣。这一切行动表明,李世民不仅仅是解决了与兄弟的矛盾,更是在夺取和巩固权力的过程中,逐步控制了整个帝国的命脉。 参考资料:杨建峰主编. 《一本书读懂中国史》 2014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