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料未及,欧盟再次对中国的“动手”了,贸易战的硝烟再起,这背后传递了哪些不容忽视的信号? 11月21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熔融氧化铝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一消息无疑又在国际贸易领域掀起波澜。此举源于欧盟企业Imerys S.A.的申请,理由是中国熔融氧化铝产品以“不公平低价”倾销至欧盟市场。然而,这背后是否真的是贸易公平问题,还是另一场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动?答案耐人寻味。 熔融氧化铝是一种高附加值材料,广泛应用于耐火材料和磨料工业,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占据了全球供应量的70%以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欧盟出口了超过20万吨熔融氧化铝,出口额约为2亿美元,占欧盟进口总量的50%以上。这一市场份额的强势表现显然令欧盟本土企业感到压力。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所谓的“倾销”指控背后,往往掺杂着技术实力差距与成本竞争力的较量。中国企业凭借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规模效应,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这种优势却被欧盟看作是“不正当竞争”,而忽略了市场规律本身。这并非欧盟首次对中国高技术含量产品发起贸易调查。早在2021年,欧盟就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理由同样是“低价倾销”。结果如何?欧盟本土光伏企业确实短暂“复活”,但整个欧盟的清洁能源发展成本被大幅推高,最终买单的还是欧盟消费者。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再次让人质疑其政策的长远性与公正性。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欧盟此时选择对熔融氧化铝开刀,是否与其对中国的整体经济态度转冷有关?近年来,欧盟在经济政策上频频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试图在中美博弈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对中国熔融氧化铝的调查,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其在战略资源领域对中国的依赖忧虑。熔融氧化铝并非普通原料,其高温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能使其成为不可替代的工业基础材料。一旦欧盟采取限制措施,短期内受伤的或许是中国出口企业,但长期看,受制于进口的欧盟制造业也难逃成本飙升的冲击。这一反倾销调查表面上是保护欧盟企业利益,但实际上是一场经济博弈与政治算计的交织。贸易规则本该服务于自由市场,而不是成为大国竞争的工具。欧盟此举究竟是“矫正市场”,还是“拉偏架”?答案值得关注。 铝热剂争议
都准备取消退税了,估计他们想进口便宜的都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