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观察丨2025考研报名数再降50万,考研更容易上岸?硕士文凭贬值?

上观新闻 2024-11-22 12:59:49

11月21日,教育部公布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据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4年的438万再降50万。这已经是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降。这意味着,考研更容易上岸了?研究生学历“贬值”?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樊秀娣、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等多位专家,看看该如何解读这一数据。

[考研“上岸难”挤压报名“泡沫”]

随着研究生扩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考研报名人数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2023年达到474万人,创下新高。然而,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较2023年减少了36万,这是自2015年起持续、快速增长以来的首次下降。而2025年的报名人数再降50万,与2021年的报名人数接近。

与此同时,应届生比例也在持续下降。据统计,近几年的报考人数和应届生的占比情况为:

2021年,377万人报考,往届生占比43.8%,应届生占比56.2%。

2022年,457万人报考,往届生占比47.2%,应届生占比52.8%。

2023年,474万人报考,往届生占比48.44%,应届生占比51.56%。

2024年,438万人报考,往届生占比51.82%,应届生占比48.18%。

考研报名人数减少,高校毕业生人数却在增加。据统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为何会出现考研报名人数连续降低?考研竞争激烈,上岸难度依旧不小,也挤压了考研报名环节的“泡沫”。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虽然近几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在扩大,但是与快速增长的考研人数相比,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依然没有减小。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30.17万人,而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达438万人,意味着有300多万人落榜。

正因为考研“上岸”难,因此也在考研报名环节挤压掉一些“泡沫”。熊丙奇解释,比如原来有的学生可能觉得别人考我也跟着考,他们其实并没有想好到底要不要考,只是到最后真正上考场时选择了放弃;现在这一类学生就索性不报名了。

[教育结构发生变化,选择变多]

“拐点一旦出现,将在一段时间内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同济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樊秀娣分析,现在本科毕业生的选择变多了。比如,考公务员就是其中一种选择。与“考研热降温”形成对比的是“考公热”持续升温。据统计,202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平均约77人竞争一个岗位。今年报考国考的人数持续增长,达到历史新高,据国家公务员局消息显示,2025年国考,共有341.6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86:1。一名放弃考研转而考公的大学生表示,考研一年一次还只能报考一所学校,考公、考编每年有国考、省考、选调、事业编等多次考试,选择和上岸的机会更多。

“同时,我们的教育结构也在改变。除了学术硕士发展快,专业硕士有一部分面向非全日制的,有的人会采取一边工作一边读研的方式来获得研究生学位。”樊秀娣补充道,近年通过推荐免试、同等学力、中外合作、境外留学等多元化途径考研、读研的人数正在高速增长。这些庞大的群体,都不在研招网的统计范围内。

例如推荐免试硕士板块,国内知名高校,尤其是985、211高校,越来越多的招生专业,其招生计划人数中,推免录取人数占比50%左右的比比皆是,甚至90%以上的都有。中外合作硕士板块,也是属于热门考研升学路径。每年全国近150个项目约1.2万个招生计划,供数十万考生“哄抢”。

[为了就业“考研”,不如先就业]

当前形势下,更多学生对就业的价值追求要高于考研,同时部分学生也开始认识到,考研对日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算起时间成本与费用成本来看,反而不如放弃考研,先去就业工作。

有应届毕业生表示,虽然在入学之初的确有考研的打算,但看到一些“过来人”研究生毕业后依旧面临就业难,就打起了退堂鼓。“考研说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可这几年众多的研究生涌入就业市场,硕士的学历优势正逐渐减小。”

即便获得研究生学历,也不一定能确保找到满意的工作。就业市场形势不断变化,3年后的就业情况难以预测,可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而且,有些研究生专业的市场认可度可能并不如预期,毕业后的竞争力反而不如本科生。

越来越多学生开始认同“研究生学历并不等于好就业”这一观念。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因为就业前景好而选择读研的比例已经从2021届的55%,下降至2023届的48%。

[降中有升,更理性]

一批大学生开始选择向下兼容“逆向考研”。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年“双一流”院校应届本科毕业后读研的群体中,到“双非”院校读研的比例逐年升高,从2019届的4.1%上升至2023届的6.5%,增长了59%。

从某种角度而言,考研的学生正越来越理性。“一些学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很早就明确的未来方向而选择在某一领域深耕。”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海斌教授表示,学院多语种法律硕士每年的录取人数都在增加,录取学生的质量也在提高。“从一开始30多人,到2024年招收了近80名研究生。”张海斌解释,上外多语种法律硕士每个语种法律方向的招生都有单独的赛道,会根据不同语种而单独划分数线,这些学生一旦考入法学院,便可以利用各自语种的优势开展对语种国法律的研究,并在毕业后为用人单位提供相关语种的涉外法律服务,这种精准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涉外法学研究的定位,自然吸引了不少有志于细分领域研究的学生。“一些外语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来联系,想考我们的多语种涉外法律硕士。”

一些与重点产业结合紧密的专业,考研报名也是越来越热。上海电机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刘博敏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又新增了6个硕士点,目前已达12个硕士点,其中10个是专业学位硕士点。他以能源动力、电子信息、机械等专业为例,指出学校硕士点紧密围绕先进制造业、上海先导产业等产业方向,按照“面向产业发展,贴近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来培养,考生报考踊跃。同时,得益于产教融合,全校整体就业数据达到98%,这也吸引了考生前来报名。比如,学校对临港的集成电路产业进行对口输送,通过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展“驻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同时,通过订单班、专项班来培养,校区联合攻关,在真项目、真课题中进行“练兵场”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

考研报名人数的升降,背后都有复杂的原因。考研、考公,不应成为逃避就业的避风港。从整个社会而言,应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使考研真正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途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公平的就业机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稳定发展。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