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红小豆换一斤小麦 家乡是纯山区,不种小麦,使用粮票的年代,粮食紧缺,一般家里是很少吃到白面的。 俗语说:“谁家过年都要吃碗饺子。”记得上世纪七三年以后那两三年,过年用的白面是用红小豆到粮站换来的麦子碾成的。 那时还是生产队,山坡地、地头田边,甚至缺苗的大田里补种,一般都是种红小豆,这种杂粮豆耐旱耐瘠薄,植株矮小,种下就有收获,但这是低产作物。 到了秋天各家各户都分到一些,十几斤到二十几斤不等,是预备吃黏面饽饽烀豆馅用的。 那一年腊月,就有了消息,可以用红小豆到粮站换麦子,一斤小豆换一斤麦子。但是粮站的的要求是“苛刻”的,要求红小豆子粒匀称,没有瘪粒等等。 腊月村里的家家户户,大人孩子抓空儿把小豆洒在炕上或者簸箕里,一粒一粒地捡出小粒和瘪粒。再把挑拣好的豆子拿到粮站换麦子。据说是为了出口到日本,也是出口赚外汇,支援国家建设。 因为小豆有限,换的麦子也是不多的,然后到水轮泵站碾成麸皮较多的白面。正月初一开始早上吃饺子,有的人家只够吃一顿,有的人家最多吃到初三,可以吃三顿饺子。过了初五,生产小队开始上工了。 那时,人们的生活是清苦又忙碌的。 现在想来,一斤红小豆换一斤麦子,低产作物交换同等的高产作物,红小豆的个人一方是吃亏的。 但物以稀为贵,你没有麦子,过大节又想吃顿白面饺子,也只好这样认了。如果现在到市场上,用一斤挑拣整齐匀称的红小豆去换一斤麦子,麦子的一方恐怕是开不了张的。 这也是前四十年左右的事了。回想这些没有诉苦和揭短的意图,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要继承以前的优点,去掉不足,不断地校正,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鄙视盲人摸象似的、片面的只看某一部分不足,互相只抓住这些不足相互攻讦。有那个闲工夫还不如时刻看到现在哪些发展的不足和弊病,不断完善校正,让民族国家更加强盛富强。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