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龙家钦(曾任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泵站站长)
记录人:羊城晚报记者梁怿韬
我叫龙家钦,1949年10月16日出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岁”。作为广州第一代污水处理工作者,我感到自豪。
成为广州第一代污水处理工作者
我出生于广东信宜,在这里我度过了小学和初中的时光。后来,我经历了“上山下乡”,与许多同龄人一起前往海南屯昌中坤农场。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我获得了锻炼。在锻炼之中,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获得组织上的认可。
1981年1月,我通过招工来到广州,在新洲糖果厂工作,从此开始了我和广州这座城市的缘分。1989年12月,我调入当年新成立的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工作。也是在这一年,由该公司建设运营的广州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这次工作调动,让我有幸成为广州第一代污水处理工作者。
见证广州治水工作不断精细化
谈到污水处理,我想先讲一讲广州的水质变化。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到广州工作时,珠江及各大河涌的水还算清澈。随着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印象中,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生活污水开始逐渐污染珠江及各大河涌。这也让广州从那时起,有了污水处理的需求。
来到大坦沙污水处理厂工作后,我被安排到生活污水的“第一线”污水泵站工作。位于荔湾区的澳口泵站,是我首个工作地点。
与现在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相比,当年广州处理生活污水的方式还不够精细化。由于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涌,当年的广州采取了在河涌口设置水闸的方法拦截污水流入珠江。澳口泵站的作用,是将驷马涌拦截下来的污水抽到大坦沙污水处理厂处理。当年驷马涌的水不仅脏臭,还夹杂着生活垃圾。我和同事们需要在污水中人工清理垃圾,避免堵塞水泵影响泵站及污水处理厂工作。
从1989年12月到1995年6月,我度过了生活和工作都在澳口泵站的日子。1995年7月,我被调整到荔湾泵站工作,这里的生活污水同样输送至大坦沙污水处理厂处理。
广州在不断发展,污水处理厂不能只有1座。1999年11月起,我的工作地点转为东濠涌泵站,为当年新建成投产的猎德污水处理厂输送生活污水。
在东濠涌泵站工作期间,我看到了广州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有了精细化发展趋势,这座泵站的污水泵有自动隔渣功能,并配有输送带将隔出的垃圾自动送出来,这些功能是澳口和荔湾两座泵站所没有的。尽管那时的广州江河水质改善仍不明显,但我相信随着技术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广州江河水质总有向好的一天。
从1999年11月至2009年10月,除了中途短暂前往西濠涌泵站工作外,我的工作经历基本上都和东濠涌泵站有关。这段日子,我看到广州在治水工作上开始发力。在我退休之前,广州中心城区又建成了沥滘和西朗两座污水处理厂。在我退休前一年,广州水投集团成立。在我退休的2009年,大沙地、龙归、竹料这三座污水处理厂也开始试运行。退休一年后,治水初见成效的广州,以珠江为舞台举办了亚运会的开幕式。亚运结束以后,广州的治水脚步并没有停歇,服务中心城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不仅继续建设,还走上了“地下建厂地上建园”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路线,相比过去我工作过的大坦沙和猎德两座地面污水处理厂,大幅减少占地面积。我所在的广州水投净水公司,如今在广州中心城区运营着13座生活污水处理厂,相比我进入公司时只有大坦沙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要多很多。
除了建厂,广州还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合流渠箱清污分流等工作,中心城区基本实现“雨污分流”,生活污水接入污水管送污水处理厂处理,不再直排河涌。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排入河涌实现生态补水。在多种措施作用下,如今广州的珠江和各大河涌已消除黑臭,水质相比我刚入行时清澈度大幅提升。
希望广大市民继续支持广州治水工作
作为广州第一代污水处理工作者,我感到自豪,因为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广州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由粗糙到精细、珠江及各大河涌水质由脏臭到清澈的过程。在参与广州污水处理工作时,我在1991年先后获得原广州市市政管理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
如今广州珠江及河涌治理所取得的“长制久清”成果,来之不易。希望广大市民继续支持广州治水工作,让珠江及各大河涌的水质继续保持清澈。
策划|林如敏刘云
统筹|徐振天王敏
文|梁怿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