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73人逐个押

小娅说知识 2024-11-21 14:40:01

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73人逐个押到方孝孺面前,当着他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掉。行刑7日方止,场面惨烈之极。 1402年的南京,一场惨烈的屠杀让这座城市笼罩在血腥的阴影中。刑场上,46岁的方孝孺目睹873人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他们是他的亲人、朋友和学生。 方孝孺出生于1357年,浙江台州宁海县人。从小聪慧的他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五六岁能作诗,九岁能背诵五经,乡人都称他“小韩愈”。拜入宋濂门下后,他不仅通晓儒家经典,还以刚正和清廉闻名,被认为是读书人的典范。 朱元璋对方孝孺的才华十分欣赏,却没有让他在朝廷中任职。相反,朱元璋认为方孝孺性格刚直,适合辅佐他的子孙后代,特意留给太子朱标和皇孙朱允炆。建文帝即位后,方孝孺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成为建文帝最信赖的谋士之一。 建文帝继位后,大力推行削藩政策,试图削弱手握重兵的藩王势力。湘王朱柏自杀,其他藩王如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相继被废,而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也感到了威胁。削藩行动触动了藩王们的利益,尤其是朱棣,开始暗中集结力量。 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发动靖难之役。他的军队迅速攻占北平周边城镇,而建文帝的反击却因部署失误和内部分歧屡遭失败。作为建文帝的核心谋士,方孝孺不仅起草讨伐檄文,还策划了离间朱棣子嗣的计划,但这些努力未能扭转战局。 1402年,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南京,试图稳固自己的皇位。然而,他深知要让这场胜利名正言顺,必须得到士人的支持,而方孝孺无疑是士人中的领袖。朱棣决定争取这个“大儒”的合作。 方孝孺被召入大殿时身穿孝服,为建文帝哀悼。 朱棣劝道:“我想效仿周公辅佐成王,国家需要贤臣辅佐。”方孝孺冷笑着反问:“成王何在?为何不立成王之子?”一连串直击内心的质问让朱棣无言以对。 朱棣忍住怒火,试图晓之以情,又动之以利,提出高官厚禄,甚至威胁说:“若不写登基诏书,我便诛你九族。”方孝孺大义凛然地回答:“莫说九族,十族又如何!”这句话点燃了朱棣的怒火,也注定了方孝孺和他亲友的悲惨命运。 朱棣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这是史无前例的重刑,不仅包括父族四族、母族三族、妻族两族,还特意加上朋友和门生作为第十族。总计873人被牵连,所有人都被押往南京聚宝门外的刑场。 刑场上的惨烈景象难以用语言形容。行刑官从早到晚,将方孝孺的亲人、朋友和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押到他面前,当着他的面砍下他们的头颅。整整七天,刑场上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面对这样的场面,方孝孺强忍悲痛,没有一丝妥协。刽子手每问他是否后悔,他都沉默以对。他清楚,自己的屈服不仅意味着信仰的破灭,更是对建文帝和信赖自己的人的背叛。 在被处决者中,没有一人试图劝方孝孺低头。相反,他们选择默默赴死,用自己的鲜血支持这位领袖的信念。有亲属临死前对他说:“为君死,为仁义殉,虽死亦无憾。”这种忠诚和悲壮令围观者无不动容。 七天后,方孝孺被押上刑台。他吟诵着《绝命词》,从容赴死。他仰天长叹:“死得其所,无愧于心。”刽子手下手时,整个刑场鸦雀无声,只剩下寒风掠过鲜血的声音。 这场骇人听闻的“诛十族”事件震撼了整个明朝。 士人阶层对朱棣的不满迅速蔓延,许多人选择隐居或不合作的方式表达抗议。江南地区,方孝孺的忠义精神被传颂为文人气节的最高典范。 虽然朱棣通过这场屠杀巩固了皇权,却也为自己留下了“暴君”的骂名。他一度下令禁毁方孝孺的著作,但这些文字通过门生和士人的暗中保存,最终流传后世。 在后来的明仁宗时期,方孝孺的后人得以平反,方氏遗族重新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方孝孺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 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他选择了站立而死,也选择了为后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忠义之名。

0 阅读:552
评论列表
  • 2024-11-22 19:33

    十族:好消息,没想到家里还有这么牛逼的亲戚!坏消息,没想到第一次见面是在这么刺激的场合!

  • 2024-11-23 13:26

    还有后人?哎,这又该怎么自圆其说呢